2017-07-17 15:53:54 凤凰历史 小手
不久之前,一份北京的相亲价目表火遍了全网,嘲笑者有之,讽刺者有之,不过更多的还是对于北京人相亲中的那种价值观而愤怒。因为北京人的要求并非另一半的财富或者相貌,而是要求对方是北京户口。很多人这才发现自己为之奋斗半生的东西,还不如别人出生带来的那个。更让不少北漂心寒的是,就算你入了北京户籍,你一样是被歧视的对象,因为很多北京人只要北京出生的”京籍“,就算你拿到了”京户“也一样没有任何用。
一张火爆的价目表
如果说这仅仅是对外来人员的歧视的话,那么对通州人的鄙夷就让不少人匪夷所思了。要知道通州已经成为了行政副中心,很多人现在想入通州籍而不得,为何很多北京人一提起通州就鄙夷地说”通县“,就如同”我大清“年间正黄旗看不起镶黄旗一般?其实这个问题和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对郊县的歧视历史有关。
城里人与乡巴佬
中国人历来有把人束缚在土地上的传统,这个从户籍制度就能看得出来,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不过此时的城市和农村相差依旧不大,因此也很难谈得上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到了唐宋尤其是宋,随着城市户籍和乡村户籍的确立以及人口流动的松动,今天我们熟知的歧视也开始崭露头角。例如薛万彻尚丹阳公主(这里的”尚“是娶的意思,谁让丹阳公主地位比薛万彻高呢),就被唐太宗嘲笑”村气“,说明此时”村“已经带有贬低的意思了。到了宋代人口流动彻底放开,同时土地的买卖也得以解放,这激发了一波堪比后世改开时期的城市化运动。但是,和改开后的情况一样,城里人对乡村的歧视也是愈发严重。
对乡下人的歧视至少绵延千余年
而和今天乡村人口不断往城市迁徙的理由一样,并非都是金钱问题作祟,更多的时候是医疗的缺乏和饮食的乏味所致。北宋时,据载”河北孤迥处“有三鸦镇,因官俸低且生活条件差,”地多塘泺,舍蒲藕鱼鳖之外,市井绝无可买“,因此”官况萧条“,镇官以至弃任逃离。有一次转运使前去巡察,发现堂上纸屏间留有弃任镇官发牢骚的小诗:“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每日两餐唯是藕,看看口里出莲花。”此诗后经好事者传诵,被南宋洪迈记入文中,留传至今。又河东路泽州凌川县,“县素荒寂,市中唯有卖胡饼一家”,据东平人董瑛回忆,他的父亲父曾出知此县,“每以饮馔萧索为苦”。
而和今天一样,城市中飘荡的乡村人有着各种各样的难处,但是无论怎么数落城里的不是,都坚决不愿意回到乡下居住。南宋初的陈公辅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因城居生活成本过高而不得不迁居乡村,却又对乡村生活的寂寞,商品短缺,布衣蔬饭的种种不便利之处,满腹牢騒,以至自叹“杜门待尽”。如果把这故事的主人公放到现在,说陈公辅是个从三线以下的小城市或者乡镇进北京闯荡的北漂,真是毫无违和感。
红脖子的贬义化背后的辛酸
早期的美国是一个有拓殖者组成的国家,这一点相信哪怕是大洋彼岸的中国也耳熟能详。开拓时代早期那些因长久在田间劳作而晒伤的人,就被形象的称之为“红脖子”,带有强烈的褒义的。因为“红脖子”们代表了美国人自由和奋斗的精神。而且,和大洋彼岸的中国不同,北美可耕种土地非常广袤不说,土地兼并和资源控制也要少很多,偏偏人口却只有中国几个省那么多,这导致再落魄的美国自耕农,日子过得也是非常好的。如果说中国人歧视乡村人还有一点是基于财富状态的话,那么美国人就完全不存在这个理由。美国农民几乎不存在贫困的问题,其财富状态的下限也要比城里的工人好得多。这导致南北战争前南方的奴隶主通过赞颂黑奴的生活好过“扬基”(北方佬)来攻击北方的对手。毕竟,一名黑人奴隶每天只需要工作九到十个小时就能够获得每天一杯牛奶和一磅以上肉食的充足营养,生了病还给看大夫,甚至主人还会给黑奴们一定的教育,这样的好日子完爆北方资本家血汗工厂里的工人啊。奴隶主们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相比此时的美国北方,工人福利体系远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工人一旦失业就可能不知道下一顿饭吃什么了,更不用提直到至今依然困扰美国中下层民众的医疗问题。可见在美国乡村,哪怕是农村地位最地下的黑奴,他们的日子其实也不那么差,人均生活状态更是要比城市好很多。
硬要说起来黑奴的日子不比当时美国北方的底层劳动者差多少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南方最后的战败,更无法阻止之后红脖子成为了土老帽的代名词。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虽说美国的农村人财富状态比城里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其思维和见识相对于城里人来说差距太大了。就像今天一个人穿着豪华的貂皮大衣,全身都是珠宝首饰,但是当你在他面前拿出最新的苹果手机的时候,他却问你一句这是什么?是不是会觉得这个人就算再有钱,也是惹人耻笑的?红脖子就是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和中国相比,虽然进城不需要受到居住证和户籍之类的限制,但是除非他选择搬进城里,不然就注定无法第一时间接触并接受新鲜事物带来的冲击和便利。这个原理也简单,因为城市和乡村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口的密度,这个无论东西还是中美都是如此。而人口的密度,所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自觉和不自觉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日常信息得以在人群中流通,于是,“流行、时尚”之类的名词,便在信息的流通过程中诞生了。
一座城市之所以是城市,是因为它不再是以农业为主,而是以工商业去养活居住的民众。到了现代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都很少见了,一座大都会的产业构成几乎百分百都是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
而居住于此的人们无论你是买得起大量奢侈品的富豪(rich),还是只能靠政府接济度日的穷人(poor),亦或者是每天按时上下班的中产(middleclass),你所接触到的日常信息基本是相等的,就像一个几百元的红米和限量版的华为Mate9在大致的功能上差距并不是那么大。
工业革命时代美国的城市中产阶级的优越生活
但是农村稀疏的人口密度人口注定使他们无法支撑起那么庞大的产业链,更不提交流这些信息了。这就导致了在互联网时代以前,农村人在信息上注定要比城市里慢上很大一截。而医疗、教育、餐饮这种极度依赖市场和充足人口,才能发展的行业注定也与农村无缘,久而久之,就造成红脖子“愚昧”的名声恶劣。现如今红脖子在美国代表着顽固和守旧像个活化石一般的一个群体。而川普为了拉红脖子的选票,所发表的演说也体现了这一点;几乎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哪怕是英语四六级没考过,也能听得懂川普的演说,这意味着川普只用了美国小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和语法,红脖子们所能轻松理解的词汇量和语法也就是这个数了。
新的时代应该改变过去的观念了
而美国红脖子的遭遇,很多中国人也遇到过。在歧视方面,和北京人齐名的上海人在骂人的时候,喜欢叫人“乡毋宁”或者“巴子”。这其实并不是说他或者她认为你是一个出生于农村的人,而是骂你的见识和乡下人没有什么不同,是个典型的土老帽加蠢货。而这个词最早是移民上海的江浙人用来指代上海本地农民的用语。虽然因为家中有田地,可以分房等原因,本地农民其实要比市区的上海人富有很多,但是和美国人的红脖子一样饱受市区人的歧视。
更有甚者,到了改开之后,由于上海人在见闻方面,相对于来沪工作人员要有优势太多,于是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上海管全国叫乡下”的都市传说。
不过正如上文所说的,这一切都发生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今天,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寻常物件,没有我们无法通过互联网知道的。今天我们只要有充足的资金,无需在像以往那样进城去买东西,只需要在某宝或者某东上点那么几下,自然有有人给你送货上门。信息,过去那道农村与城市,大都会与小县城之间最大的鸿沟已经填平了。相信未来有一天,北京人相亲不再是以京籍为第一优先,上海人也不再视乡下人一次为羞辱。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2017-07-12 14:32:120
2017-07-10 11:39:130
2017-07-06 13:34:390
2017-07-04 11:56:470
2017-07-03 14:03:560
2018-05-01 15:180
2018-04-01 12:360
2018-03-11 17:100
2018-03-04 20:320
2018-02-11 14:460
2018-07-16 11:140
2018-05-22 16:250
2018-05-03 20:500
2018-05-03 20:400
2018-05-03 20:280
2018-12-30 20:030
2018-12-30 16:320
2018-12-30 16:310
2018-12-30 15:320
2018-12-30 14:520
2018-12-04 10:410
2018-12-01 11:450
2018-12-03 13:390
2018-11-30 01:020
2018-11-27 20:030
2018-11-30 17:160
2018-12-01 16:230
2018-11-27 07:160
2018-11-26 13:530
2018-10-18 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