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黄易玄幻武侠作品为何风靡华人圈

2017-04-10 16:40:30 凤凰历史 兰斯

香港知名武侠小说家黄易上周三(4月5日)中风并且于医院病逝,享年65岁。黄易原名黄祖强,曾获翁灵宇艺术奖,亦曾任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其著名作品如《寻秦记》及《大唐双龙传》广为人知,更被翻拍成电视剧,而《破碎虚空》则改编成的游戏。

在大陆就算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也不乏看过《寻秦记》或者《大唐双龙传》电视剧的,这两部电视剧是不少人的童年回忆。

《寻秦记》电视剧诞生于2001年

不过,仅仅是看过电视剧的人可能并不了解黄易,在小说界,这位大神级的人物可算是开创了网络小说的先河,而他的作品也称得上是“起点”为首的一群网络小说模板的鼻祖。

自《寻秦记》以后穿越时空加入(改变)历史迅速成为了潮流。同时《大唐双龙传》也彻底突破了武侠小说的以往的模式。

以金庸为例,面对蒙古大军的围困,强如天不怕地不怕的周伯通也说道“黄老邪,咱们三条老命,瞧来今日要断送在这里了,只是你怎生想个法儿,把这四个小女娃儿救了出去”。到了明清火器得到了普及,更是连韦小宝这种不会武功的凡人都能凭借火器犀利,以一己之力击杀高手。可以说这时候的武侠小说,只是在凡人可以做到的基础上增高了一级。

而到了大唐双龙传里,可以说内力的威力已经强于早期火药,甚至还有附加效果,可以让人产生自己想要幻觉,比今天的化学药品还要厉害得多。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已经进入仙侠级别的人物,其中不乏真实历史上存在的名人。这是为何呢?

可称之为仙侠剧的《大唐双龙传》

传统文明让东亚人对名人英雄有一种特殊情结

首先这个和中国传统中的“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有关。在这套系统之下,不说历史被掩盖了,但是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神。以李世民为例,大部分人时至今日依旧觉得这是一个完美的“神邸”,他的功绩和魏征的故事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地完美。除此之外,还有名将戚继光,史可法等人物不胜枚举,虽然他们确实忠肝义胆,但是身上缺乏了“人”的气息更接近一个完美的神。

BBC剧集《孤国春秋》中拯救英国的阿尔佛雷德大帝是个有欲望的老辣政客

反之,在欧美文化中,除了那些被教会赋予了“神性”的人物之外,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个个有缺陷的甚至是巨大缺陷的人,哪怕他是家喻户晓的英雄。比如,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包括苏格兰人也认可他是个屠城的刽子手;美国国父华盛顿多多少少有些帝王思想常被后人病诟,而且他主张暂时保留奴隶制,其手下就有大量黑奴,完全与美国的立国思想背道而驰;法国的拿破仑原本是个革命者,却通过政变手段取得的最高权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为欧美模式英雄的定义是“在特殊时间段出现的表现特殊的凡人”。因此,哪怕在传统文明逐渐式微的今天,在正剧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心为公脸谱化的主人公,而绝少有为了自己的私心,或者某种目的而行动的主角。

恐怕没几个人记得华莱士最初的目的是报私仇,这以中国标准简直是抹黑英雄

但是,中国人也不是傻瓜,自然知道“人无完人”这个道理。因此,在非正式的必须表达符合儒家“政治正确”的场合,各种野史简直可以用漫天飞舞来形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小说”一词最早的概念,是所谓“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孔子认为这虽然是“小道”但是依旧是能不能远离的,因为就和今天网络小说一样,只要开讲就算是小巷中也会挤满人,毕竟八卦这种东西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不受欢迎的道理。从这方面来说,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大人物从来都有这么一种微妙的心态。

历史教育让每个中华儿女都渴望改变

不过,古代的小说或者野史仅仅是今天八卦的加强版,满足下市井们对于大人物的一些幻想而已。那么到底是如何演变成黄易式网络小说中的那种极限YY呢?凡是接受过基础历史教育的人,都不会忘记近现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而根据人类是有着集体荣誉感的原则,就像老年人会回忆过往的荣光一样,近代过于屈辱的历史,会让人们产生“如果当初这样做”会怎么样的想法,是所谓“读古人书,多鴜古人之失”。

例如,随着《明朝那些事》的火爆,很多人认为如果明朝在中国就会比清朝好。在这个“共同体”的只因之下,各种“明穿”纷沓而至,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理工科过去研发新式火器,或者农学院的改良农作物,亦或者依仗着现代人的国际观通过来明朝的洋人合作来应对关外女真人的威胁。

《甄嬛传》是近年来最成功的小说改编之一

与此同时,在一些文笔质量优质的小说中,我们也不难发现YY很大程度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焦虑感。以大红的《甄嬛》为例,原著(注:原著为架空非清朝)中在很多细节之处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古代中国贵族阶级的生活。安德森在《想象共同体》中提出了博物馆其实也是建立国家民族意识的装置之一。

而这个装置换下位,其实未必专指博物馆,而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一个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今天,无论怎么说我们在大部分正式场合都穿着西装,今天的人用的是欧美的公历,老黄历除了过节之外就连偏僻农村也不再使用,发型更是和希腊罗马的雕塑一样而非和古代中国人一样束起来。

这一切无疑触发了很多中国人的文化焦虑,让他们试图通过一个虚构的社会来重建这部分人所想要的“中国人的想象共同体”。最好的证据便是,进入21世纪之后,市场上的“国学”、“经典”、“大师”等相关书籍的购买浪潮,在TV上《百家讲坛》以及《文化中国》等各路教授的讲座--这些原本只有专业人士感兴趣的东西,在民间也颇有市场,收视率一度非常不错。

而现代,网络的普及以及市民阶级的崛起更是给了小说以充足的市场。不过,由于小说的受众从古至今都是以草根市民为主,这点毋庸置疑会影响到作者,因为无论作者想要写什么都必然顾虑到读者,不然没人看的小说在快餐文学中很快就会被淘汰和埋没。

根据阿勒德的解析,所有的人类一切的行动目的都是因为自卑,而要克服这种自卑就需要进行自我实现。很多读者其实在现实中并非网络小说批判者口中的失败者,但是无论如何其身份地位绝对无法和秦始皇或者唐太宗相提并论的。而一本稍微入流的小说,第一要素就是让读者有足够的代入感,把自己幻想成为小说的主角。有什么比和这些大人物称兄道弟甚至击败他们更有成就感呢?

以《寻秦记》为例,主角项少龙差点娶了嬴政母亲,当上嬴政他爹不说,他的养子更是大名鼎鼎的项羽,以中国人的伦理概念来看这可能比直接打败他们更有成就感。

原著中的项少龙身材高大,肌肉结实,而且妻妾成群,这无一不是男人的梦想

而《大唐双龙传》中,双龙起始的身份是地地道道的草根。这样的人物设计无疑非常容易让受众们有代入感。在原著中双龙通过自身的努力,抓住各种奇遇,变成了能够左右天下局势的人物,这个相当也极为符合读者们期望通过自身努力,抓住各种机遇来实现自我突破的想法。而如果穿越回去拯救了中国,改变了未来的话,那么主人公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这满足了中国人的某种“使命感”在个人实现上是极大的刺激。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这一切都只是虚幻的,历史不会重来,社会依旧在向前。退一步,古人尤其是那些“英雄”无论是否完人,都无一例外有着过人的能耐和手段,绝非出生于一般家庭的人能够应付。黄易老师的所有书籍,无一改变历史结局,这恐怕也是最后不能改变的一条底线了。

在鼻祖《寻秦记》的最后,黄易让偏离“时间轴”的历史回到原来的轨迹:项少龙就被蜕变的嬴政逼走塞外,在《大唐双龙传》中最后的最后还是选择了李世民,无他,因为李世民的胸襟和能力。

黄易用比今天很多穿越小说更高明的手法,提醒读者:YY适度,切勿沉迷,否则伤身伤神。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