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假设历史•假如马谡不犯错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2016-12-30 10:35 凤凰历史 黄勇

大凡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对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耳熟能详了。而街亭之战正是使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第一次攻势刹羽而归。这次失败以后,魏国意识到鼎立三足中最弱的蜀汉并非鱼腩,大力加强关中和陇右一带防务,再没有给诸葛亮可乘之机了。世人言及此战,无不慨叹诸葛亮用人不当而致功亏一篑。当然,也有学者指出,由于当时魏蜀两国国力差距巨大,诸葛亮北伐注定没有可能灭魏。不过,当我们细究《三国志》时,却能发现这是一个偶然性和必然性并存的战役。

马谡为失街亭负主要责任

单就此次北伐而言,诸葛亮选择的时机可谓相当精当。公元228年,他正式出兵时,“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在出兵之前,诸葛亮又利用曹魏内部的人事变动造成从蜀国投降过去的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心不自安”的机会,诱使孟达叛魏,逼迫魏国调大军前往镇压,致关中、陇右一带防御空虚。因此,当蜀军兵出关中、陇右之时,正好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以至其“朝野恐惧”、“朝臣未知计所出”。

这时,蜀国数一数二的名将魏延得知魏国镇守长安的主将安西将军夏侯楙“性无武略”,纯因皇帝国戚的身份高居要职,乃向诸葛亮主动请缨,要求诸葛亮率大军从斜谷正道进逼长安,自己则带领1万人马,“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奇袭长安。到时,夏侯楙“必弃城逃走”。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这个计策巧妙地抓住了魏国关中防御空虚和主将无能的弱点,处处讲求一个“奇”字,设计可以说精巧绝伦,体现了魏延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历来为后世众多史家和军事谋略家所称道。然而,在诸葛亮看来,这样的奇谋所带来风险是他无论如何无法面对的。夏侯楙虽是个纨绔子弟,但魏国本身人才济济,长安城中并非没有能人,谁敢保证没人会阻止夏侯楙弃城?退一步说,就是夏侯楙真的弃城逃走了,能保证长安城中的御史、京兆太守等不组织抵抗?这些人可是守土有责啊!他们不会不知道:一旦魏国朝廷追究弃城之罪,夏侯楙或许可以凭借其皇亲身份躲过重罚,而他们却难逃一劫。魏延手下只有1万人,从汉中到长安道路艰险,如果半途遭遇魏军劫击,有全军覆没之虞。就算是行军途中顺利,在10天之内到达长安城下,仅凭这么点兵力要攻破重兵设防的长安这个百万人口的大都会,难度也可想而知。长安离魏国都城洛阳又不太远,如果魏延顿兵坚城,诸葛亮的大军根本不可能赶在魏国援军到达之前进抵长安。这样一来,魏延所部就危险了。自从刘备在夷陵大败之后,蜀国军力本来就虚弱,再也经不起大的败绩了。而魏延又是蜀国军事上的一大支柱,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所以,他拒绝了魏延的建议,令大将赵云、邓芝带领一部偏师进据箕谷,佯装进袭长安,牵制魏军关中主力外,自己亲率大军直取祁山,以期攻占陇右。

诸葛亮北伐图

虽然诸葛亮因没有接受魏延的建议受到后世的广泛批评,但是他进取陇右的策略,从当时的形势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自从公元221年曹操平定马超、征服陇右之后,当地叛乱此起彼伏,一直没法安定。故而,蜀兵一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响应。洛阳与陇西、凉州的交通几乎断绝。形势变得对蜀军非常有利。

当然,魏明帝曹睿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快任命名将曹真和张郃为主将,迅速组织起大军西援。于是,战局立刻变得微妙起来。蜀军尽管拿下了天水、南安、安定的大部,切断了陇西与洛阳的联系,却尚未消灭据上邽死守的魏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队,而陇西郡也没有放弃抵抗。若诸葛亮应对不当,蜀军有受到魏军东西夹击的危险。

不过,诸葛亮到底是大风大浪闯过来的,一眼就窥破端倪。天水、南安、安定反魏归蜀之后,陇右一带魏军兵力薄弱,如果能迅速击败长安过来的魏国援军,郭淮等人孤掌难鸣,不出一月,陇西等郡将不战而降。拿下了陇右诸郡,蜀国控制了魏国重要的产马区,在地势上又对关中和中原地区的居高临下,双方的实力对比将会逆转。因此,解决当下战局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击破魏国援军。

计议已定,诸葛亮立即行动起来。这时,他得到消息:曹睿已坐镇长安;魏大将军曹真也已督率关中诸军进驻郿县,防备赵云、邓芝所部进袭长安;右将军张郃亦指挥援军主力5万余人向陇右急进。两路援军中,对蜀军威胁最大的当属张郃所部。所以,诸葛亮决定亲率主力直取街亭,以阻击其西进;同时派大将高详驻守列柳城,掩护主力开进。可是,张郃的部队有大量骑兵,机动能力远强过以步兵为主的蜀军主力。因此,诸葛亮必须派一员大将率前军强行军赶在张郃大军的前面抢占街亭,保障后续主力的开进和展开。

马谡

谁能担此重任呢?蜀军大营中的人都认为非骁勇善战的大将魏延和吴懿二人莫属。但是,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任命毫无作战经验的参军马谡为前军主将,让众将大跌眼镜。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就曾嘱咐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什么诸葛亮对先帝的遗嘱置若罔闻呢?后世很多人都指责诸葛亮任人唯亲。这话当然不是没有理由,二人关系好不假。后来,马谡被诸葛亮下令处死时就怀着万分愧疚的心情给他写信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但是,诸葛亮是那种任人唯亲的人吗?当然不是,诸葛亮治蜀那么多年,还真没有任用过私人。就连晋朝史学家习凿齿也称赞他“水镜无私”。可见,马谡能打动诸葛亮的并非私谊,而是能力。事实上,马谡也确有过人的才华。三年前,诸葛亮征南中时就是根据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则,终使孟获心悦诚服,从而安定了南中。据此,我们可以说,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前军主将也是因他之前立过大功。同时,他又派以智勇闻名的禆将军王平等人辅佐马谡,以为可以万无一失。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马谡辜负了他的信任。

抢先到达街亭后,马谡没有遵照诸葛亮的命令据城设防,而是把部队都拉到没有水源的山上,企图据险死守,终致水源被魏军切断,大败而归。后世史家多数认为,马谡此举是其毫无作战经验,纸上谈兵所致。但事实未必如此简单。

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最后引用了袁准的一个记载:“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可见,马谡所部在与张郃所率领的魏军在街亭交战时,与蜀军主力相去不远。马谡之所以敢舍水上山,引诱魏军来攻,恐怕就是仗着诸葛亮的大军很快就可以赶到,魏军围山不可能太久,水源即便被短时间切断关系也不大。等到诸葛亮大军到达,蜀军在数量上优于魏军,前后夹击,有很大的取胜机会。然而,如袁准所言,直到马谡所部在街亭大败,诸葛亮近在咫尺却坐视不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陇右一带的魏军开始反击了。

街亭古战场遗址

为了配合张郃进攻街亭,据守上邽的郭淮利用蜀军主力东移的机会,向东出击,攻破了列柳城。同时,魏凉州刺史徐邈也派兵攻击南安。这下,诸葛亮意识到,他手里的兵力并不足以同时应付东西两线作战。他若率军支援马谡,很可能遭到张郃和郭淮两部魏军的东西夹击,态势极为不利。因此,《资治通鉴》中说,诸葛亮此时的处境是“进无所据”。他能做的就只有舍弃前军,率主力撤回汉中。

由此可见,街亭之败不能全怪马谡无能,其中有蜀军兵力不足的因素在里面。在各路魏军密切配合和有效协同的情况下,蜀军能打中其弱点的机会实在太小了。当然,马谡也不是没有责任。如果他遵命据守城池,至少可以暂时挡住张郃的西进,让蜀军主力能腾出手来对付郭淮。那样的话,战争的胜负还难说。不过,即便如此,魏国因国力强盛,仍可从中原地区源源不断地调援军支援关中和陇右作战,而蜀军则由于蜀道崎岖,增兵困难,难以长期保持兵力优势。此时,赵云和邓芝已在箕谷被曹真击败,被迫转入防御。如果诸葛亮迟迟消灭不了郭淮,拿不下上邽和陇西郡,街亭失守是迟早的事,北伐也会半途而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魏蜀之间国力和军力差距巨大,诸葛亮的北伐成功的机会不大。马谡的错误只是让蜀军失去了最后10%的胜利机会。因此,我们可以说马谡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负有重要责任,但不能把蜀军的失败都归因于他。

赵云随诸葛亮出祁山伐魏

不过,尽管街亭大败使诸葛亮丧失了灭魏兴蜀的唯一机会,蜀军在撤退过程中的表现还是有不少亮点的。街亭失守后,马谡的副将王平率所部千余人结阵自守,利用蜀军主力在后方不远的有利条件,虚张声势,让张郃因担心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使自己能收容溃卒,从容离开战场。不但如此,王平的绝妙演出,还吸引了张郃的注意力,给主力争取了充分的时间。诸葛亮得以率大军“官兵相接,又徐行”,有序后撤。而郭淮由于暂时得不到张郃的支援,无力截击退而不乱的蜀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诸葛亮的主力撤入蜀境。与此同时,蜀国的另外一位名将赵云在箕谷失利后,“敛众固守”,不致大败,撤退时又亲自断后,使所部安然退回汉中,“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从古至今,阵前撤退向来是令军事将领们头痛的难题。而这次,蜀军却在大败之后,不但主力能全身而归,还将西县民众千余家迁入汉中,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蜀军的军纪严明和各级将帅指挥得力。诸葛亮任人唯贤和治军有方还真不是吹的。

责编:齐璇 PN109

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重读
  • 观世变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