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5 10:09 凤凰历史 黄勇
长平之战大概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大会战之一了。这次战役能闻名于世,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秦国统一天下最关键的一次决战。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个“纸上谈兵”的官二代赵括顶替了那位大名鼎鼎的老劳模廉颇,而最终带领40多万赵军走上了黄泉路。几千年来,不少人似乎都相信,廉颇这位常胜将军不下课,赵军能打败秦军。廉颇真是这样的定海神针么?恐怕没那么简单。让我们来看看,长平之战的大致经过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老将廉颇 资料图
战国中后期,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秦国已经在战国七雄中确立了优势地位。除了赵国,已经没有哪个诸侯国能单独阻击秦国的统一步伐了。秦国一直通过各种政治和军事手段,试图削弱这个强大的对手,但双方在战场上互有胜负,赵国在外交上也没有给秦国留下半点破绽。秦国一直无法如愿。到了公元前262年,机会来了。就在前一年,秦国进攻韩国的太行地区,经过一年多激战,攻占野王,切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部的联系。韩国渐渐不支,只得向秦国求和,表示愿意献上党全部17城给秦国。上党军民不愿降秦,守臣冯亭便派人向赵国求援,表示愿意献出所管辖的17城。
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啊。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有些心动了,找平阳君赵豹等大臣商议。赵豹等强烈反对接收上党。他们认为,冯亭献城无非是想把赵国拖入秦韩战争,而赵国没有战胜秦国的实力。不过,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也有自己的苦衷:韩国丢失太行地区以后,上党实际上成了赵国前面抵御秦军的第一道屏障,如果归属秦国,赵国对秦防御就只有太行山诸口可以依托,整个国防形势将陷入全面被动的状态。秦军一旦突破太行山天险,就可以进入无险可守的河北平原,直逼邯郸城下。而赵国控制了上党地区,情况正好相反。赵军在山西中部地盘就有了重要的补给基地,当地至少可以出一部分粮草人力,不用一草一木都要从河北平原翻山越岭往太原地区运,大大减轻其在山西作战的后勤压力。所以,即便接收上党是步险棋,也必须赌一把,毕竟这是国运所系。有鉴于此,赵孝成王在与权臣平原君赵胜等人商议后,最终还是决定派兵接收上党17城。
赵孝成王
秦昭襄王得知上党降赵,到手的鸭子飞了,大怒,遂令大将公孙起和王龁率兵进攻上党。大量上党民众逃往赵国。为防止秦军借机入侵赵国,赵孝成王派大将廉颇率军进抵长平布防,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60年4月,王龁率军进攻长平。廉颇指挥赵军坚决抵抗,但数战不利,损兵折将。廉老将军到底久经沙场,打不赢,就挂起了免战牌,依据有利地形,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秦军几次挑战,都未成功。秦昭襄王遂用丞相范雎所献反间计,派人在赵国国都大肆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孝成王信以为真,不顾名臣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强烈反对,以空有虚名却毫无作战经验的楞头青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的避战策略,率军主动出击,遭到绝世名将白起指挥下的秦军猛烈反击,大败亏输,在被围46天后,全军覆灭。赵括战死,他手下的40万赵卒成了秦军俘虏,最后被秦军全部坑杀。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实在看不出,廉颇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为历代学者所称道的坚壁死守的战术,也不过是有指挥经验的将领在连续失利后,都会做出的正常决策。从后勤角度看,这个战略能否使战争变成持久战很值得怀疑。
从地图上看,赵国都城邯郸到长平的距离比秦国本土关中到长平和上党地区近得多,所以在一般人看来,赵国向战场运粮似乎比秦军更容易得多。但是,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双方的运粮路线,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长平和上党战场虽然距关中地区距离较远,但当时的渭水和黄河皆可通航。此时,通过连年对韩魏的战争,秦国已占领了三川和关内的大片地区。关中的粮食可以通过渭水直达函谷关外,然后通过陆路绕过黄河三门峡天险,再经水路直达位于今天孟州一带的黄河渡口上岸。从这些渡口到长平一带,多为平原丘陵和缓坡,运粮较为方便。与秦国相比,赵国国境距长平虽然很近,但由于无水路可以凭借,全为陆路运输。在古代,陆路运输一直以高成本和低效率著称。据《九章自述》记载,西汉均输粟运输车“一车载二十斛”,“空车日行七十里,重车日行五十里”。而关中的粮食经渭水和黄河顺水东下,一船可载数百斛,一日行数百里,效费比远非陆运可比。不但如此,赵国由邯郸附近向长平和上党运粮,必须经过太行山区。自古太行以险峻闻名。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在著名的长诗《苦寒行》中就曾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由此可见,长平之战期间,单就后勤这一项开销,赵国就比秦国大得多。而当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居七雄之首。与之相较,尽管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很大提升,但其经济实力却没有得到多大提升,仍大大落后于秦国。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因此,长期的军事对峙,显然对赵国更为不利。战争后期,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脱离生产,投入战场,赵国经济完全被拖垮,粮食被吃光了,只得向齐国借粮,但遭到齐王建的断然拒绝。饿着肚子怎么打仗?这就注定了廉颇的避战策略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战国七雄
既然避战的办法不能持久,那赵国真就没辙了吗?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趁国内物资尚能支撑一阵,利用廉颇避战所拖延的时间,火速与其他五国结成同盟合纵抗秦或与秦国媾和。长平之战开始后不久,赵孝成王得知前线屡战屡败,即派人向齐、燕、楚、魏等国求援。这让秦国非常紧张,准备如果各国援赵,一遇不利立刻打退堂鼓。但是,诸侯均各怀鬼胎。赵孝成王对于他们能否出兵来援,心里没底。于是,当时赵国的名士虞卿建议:派使者带贵重的珍宝去楚、魏两国贿赂朝野,以期造成合纵抗秦假象,促使秦国同意停战。但是,赵孝成王对于楚、魏是否会派人来赵洽谈合纵抗秦一事仍无把握,遂不顾虞卿的坚决反对,采纳了大臣楼昌的意见,派重臣郑朱入秦求和。这下,秦国见机会来了,立即高规格接待郑朱,到处散布与赵国和谈的消息。这时,齐、燕两国已拒绝援助赵国。楚、魏两国也在观望,等待双方打到筋疲力尽时,好趁火打劫,见秦赵已开始媾和,正好找到了拒绝援赵的借口。就这样,赵国被完全孤立起来了。秦国自然也就用不着继续与赵国的和谈了,直接打发郑朱回家。
既然库存粮食已吃完,外交斗争也以失败告终,再继续实行廉颇的避战策略,用不着秦军进攻,赵国自己都会被饥饿弄垮。因此,赵国只能孤注一掷,以全力与秦军决战。要决战,能否继续让廉颇担任前线总指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位老将军尽管兢兢业业,战绩炳彪,以“善战”闻名于诸侯,在长平之战初期面对秦国的二流名将王龁却屡战屡败。在秦军已大规模增兵的情况下,谁也不可能对他再有信心了。撤换廉颇是必然的。
长平之战决战要图
当然有朋友会问,既然秦国不怕廉颇,那秦国为什么会行反间计,让赵国以赵括替换廉颇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一点。事实上,当时赵国存粮已尽,孤立无援,战败已不可避免。换谁上,秦国都不会怕。不过,话还要分两头说。秦国在与韩赵的连年战争中,国力消耗巨大,要继续维持对诸侯绝对优势的地位,也必须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而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幅提升,名将辈出。当时,赵国除了廉颇以外,后来在邯郸保卫战和对燕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大将乐乘、著名军事家庞煖等人在当时也名重一时。他们上阵尽管不可能改变战争的胜负,却可以大大增加秦军的损失。所以,秦国行反间计与其说是怕超级劳模廉颇,不如说是为了让大草包赵括上位。毕竟,一个白痴给秦军制造的麻烦总归要小一些。
话说到这里,我们可以下结论了,由于战场环境和自己的实力所限,赵国无论如何不可能在长平战胜秦军。廉颇即便不被赵括替代,也难逃失败的命运。秦军在长平获胜后,乘胜攻占了赵国大片土地,直逼邯郸城下。此后,邻近诸侯也趁火打劫,齐、魏两国攻占了赵国的淄鼠和伊是,燕国策反了被赵国侵占的燕国故地武垣军民归燕。赵国被迫割六城给秦国,以换取秦昭襄王同意停战撤军。不过,尽管如此,秦国为赢得这次战役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正如秦军主帅白起所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正因为是役使秦国国力受到重创,秦军在数月后恢复攻赵时,战力大减,为邯郸之战的大败埋下了祸根。
责编:齐璇 PN109
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
凤凰历史出品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2016-11-17 17:210
2016-11-11 11:370
2016-11-04 13:130
2016-10-27 16:490
2016-10-21 12:020
2018-07-16 11:140
2018-05-22 16:250
2018-05-03 20:500
2018-05-03 20:400
2018-05-03 20:280
2018-12-26 18:230
2018-12-20 18:200
2018-12-17 17:110
2018-12-11 16:130
2018-12-07 13:280
2018-12-30 20:030
2018-12-30 16:320
2018-12-30 16:310
2018-12-30 15:320
2018-12-30 14:520
2018-12-04 10:410
2018-12-01 11:450
2018-12-03 13:390
2018-11-30 01:020
2018-11-27 20:030
2018-11-30 17:160
2018-12-01 16:230
2018-11-27 07:160
2018-11-26 13:530
2018-10-18 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