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出品

施芝鸿:习近平为何此时提出“不忘初心”

2016-07-18 07:13 凤凰资讯 施芝鸿 陈芳

近日,凤凰网向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独家约稿,深度解读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

施芝鸿形容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21世纪中国共产党宣言”;“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大成之作;是全面体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和爱党、兴党、护党的集大成之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施芝鸿在深度解读中指出,精准把握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清贯通讲话全篇的八大关系:

一是“三次伟大飞跃”与“三件大事”、“三大历史性转变”的关系。施芝鸿向凤凰网分析,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关于中国共产党“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的重大概括,同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70周年、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先后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相继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的重要概括,即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还同由习近平本人2009年主持起草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概括提出的“三大历史性转变”,即中国共产党建党88年来,推动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也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施芝鸿认为,这“三件大事”和“三大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概括,为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作出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和“三次伟大飞跃”的重大概括,提供了实践之源、理论之流。

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造和建设中国中实现的“三次伟大飞跃”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总的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施芝鸿向凤凰网分析,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正在孕育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这些已经出现的新发展和正在孕育的新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是“三次伟大飞跃”与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没有、三个无法”的规律性认识的关系。施芝鸿认为,这段重要论述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95年奋斗历程中实现的“三次伟大飞跃”和“两大历史性飞跃”,都是同先进理论的指导、同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同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

四是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与此前引用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钜”的关系。据施芝鸿梳理,在此之前,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六次谈到同“不忘初心”相关、相似、相近的重要观点。施芝鸿分析,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近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远期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具体路径;坚持“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战胜“四大挑战”、经受住“四大考验”和全面做到“四个自我”,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施芝鸿认为,这“八个不忘、八个前进”,“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的历史节点上,代表全党向国人和世人作出的政治宣示,也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进一步总结和概括。”

五是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面向历史“三个永不动摇”与面向未来“五个丝毫不能动摇”的关系。“三个永不动摇”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面向历史的这“三个永不动摇”,是至关重要的、须臾不可忘怀的。面向未来的“五个丝毫不能动摇”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能有丝毫动摇。施芝鸿告诉凤凰网,面向未来的这“五个丝毫不能动摇”,同样是至关重要的、须臾不可忘怀的。

六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基本要求”的关系。施芝鸿认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五大支柱性政策,以及防风险补短板等“十三五”发展战略重点。这五大发展战略重点,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获得全胜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8条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这8条基本要求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这8条基本要求的每一条,都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正确指引。”施芝鸿认为,习近平提出的“十三五”五大发展战略重点,全面坚持和发展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8条基本要求。

七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是由习近平主持起草的十八大报告首先提出的,“七一”重要讲话重申了这一立场和观点。

八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同我们党要努力交出“进京赶考”新的优异答卷的关系。施芝鸿告诉凤凰网,从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同构成对党的执政地位最大威胁的腐败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问题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可能导致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的党内突出问题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种危险”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的长期斗争。这五个方面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党的建设中的体现。因此,要把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同推进“伟大斗争”这“三项伟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持以零容态度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作风建设从高级干部抓起,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切实增强全党同志“四个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来的”。(文/凤凰网主笔 陈芳)

以下为施芝鸿万字长文:

认清八大关系把握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学习札记

施芝鸿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初步学习这篇重要讲话,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是一篇21世纪中国共产党宣言,进一步指明了我们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正确前进方向,为8800多万名中国共产党人注入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正能量,一个时期以来的种种“愁眉锁眼”为之一扫,全党同志的精气神为之一振。

完全可以说,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大成之作;是全面体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和爱党、兴党、护党的集大成之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纲领性文献。精准把握这篇讲话的科学内涵,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清贯通讲话全篇的八大关系。

一、“三次伟大飞跃”与“三件大事”“三大历史性转变”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历史回望部分,穿越时光隧道、再现历史风云,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讲话用“三次伟大飞跃”这样的大力度概括,讴歌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挺起脊梁、奋起抗争,所进行的一场场斗争、跨过的一道道沟坎、取得的一个个胜利、谱写的一曲曲史诗,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第一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第二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第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这“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对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推进了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对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来说,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对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来说,使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里,就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归结起来看,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与牺牲、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再造了辉煌,同时也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了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关于中国共产党“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的重大概括,同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70周年、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先后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相继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的重要概括,即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可以说,上述“相继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重要概括,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作出的我们党95年来“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的重大概括,提供了实践之源、理论之流。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关于中国共产党“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的重大概括,同2009年由他本人主持起草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概括提出的“三大历史性转变”,也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这“三大历史性转变”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8年来,推动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党的思想史来看,这“三大历史性转变”,也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作出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的重大概括,提供了实践之源、理论之流。

二、中国共产党在改造和建设中国中实现的“三次伟大飞跃”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

学习和研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关于中国共产党在95年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的论述,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论断。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此后,江泽民同志1993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7年2月25日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也都论述过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问题。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对“两次历史性飞跃”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2年11月,由习近平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2013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总的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我们党在推动中国社会改造和建设中实现的“三次伟大飞跃”也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也好,这些“飞跃”归根到底都是同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论述的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样的认识论上的“两次飞跃”分不开的。正是在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生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相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同时,又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指引下,我国社会改造和建设才相继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正在孕育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这些已经出现的新发展和正在孕育的新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三次伟大飞跃”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没有、三个无法”的规律性认识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

这段体现对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95年奋斗历程中实现的“三次伟大飞跃”和“两大历史性飞跃”,都是同先进理论的指导、同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同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

从先进理论的指导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占据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从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来看。毛泽东同志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从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来看。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付出的自我牺牲之大,在世界政党史上也是罕见的。有一个统计数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其间先后壮烈牺牲的、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多达370万人,比新中国成立时全国300万党员的总数还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四、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与此前引用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钜”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通篇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和主线,明确提出了面向未来、面向挑战,做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的8项重要工作。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近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远期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具体路径;坚持“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战胜“四大挑战”、经受住“四大考验”和全面做到“四个自我”,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

为了加深对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之前,他曾经讲过哪些同“不忘初心”相关、相似、相近的重要观点。

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重温党领导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峥嵘岁月时,明确要求参加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军队领导同志,都要“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接受思想洗礼,以利于更好前进”。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

2015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同此前他先后引用的“作始也简、将毕也钜”“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我们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这里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说的就是:事情在开头总是简单和容易的,发展到后来,就会越来越复杂和困难。这里显然也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意涵。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这里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就是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这里同样也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意涵。

从以上引证中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强调的“不忘初心”,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党和人民事业所抱持的最真诚的初始之心、最质朴的初衷之心、最珍贵的赤子之心、最难得的赤胆忠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联结着我们党立党的宗旨、创党的理想、奋斗的目标、恪守的信念以及建党时的奋斗精神;联结着我们党曾经走过的路、走过的过去、作出的奉献和牺牲、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联结着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让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理念。

作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当然还应该包括我们最初入党时的铿锵誓言,我们自觉信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我们自觉追求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包括永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永葆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么一种奋斗的激情;包括我们自觉信守的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等等。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聚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向全党同志提出的8个方面具体要求,也可以解读为“8个不忘、8个继续前进”,即:不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忘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立为自己的纲领,不断把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不忘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的谆谆告诫,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不忘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不忘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不忘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不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这“八个不忘、八个前进”,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的历史节点上,代表全党向国人和世人作出的政治宣示,也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进一步总结和概括。

五、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面向历史“三个永不动摇”与面向未来“五个丝毫不能动摇”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回顾总结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时,向全党同志提出了“三个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要求。这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同回望我们党的95年奋斗历史紧密相关的这“三个毫不动摇”,是至关重要的、须臾不可忘怀的。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同我们党“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紧密相关的“五个丝毫不能动摇”,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须臾不可忘怀的。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能有丝毫动摇。这“五个丝毫不能动摇”,是分散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8项工作要求中讲的,但是把它们归总在一起就可以看出,这后“五个丝毫不能动摇”的力度之大、分量之重,是一点也不亚于前“三个永不动摇”的。

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同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也要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立足时代前沿,聆听时代声音,弘扬时代精神,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强调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丝毫不能动摇是因为,革命理想高于天。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他还说,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丝毫不能动摇,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丝毫不能动摇是因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始终把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使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富起来、强起来。我们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时,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丝毫不能动摇是因为,照抄照搬别国政治制度行不通,我们也不幻想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我们党深刻记取一些国家搞盲目民主化、过度福利化的民粹主义导致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把社会主义选举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结合起来,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既让人民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让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持续参与的权利,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六、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基本要求”的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强调: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五大支柱性政策,以及防风险补短板等“十三五”发展战略重点。这五大发展战略重点,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抓住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衣领子”“牛鼻子”,是保证“十三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也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获得全胜的关键。

“十三五”五大发展战略重点,是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发展导向,每一个理念都渗透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对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作用、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作用、全面从严治党的保证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总包含、全覆盖。而补短板防风险这个发展战略重点,又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支柱性政策和五大重点任务紧密相关,都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十三五”五大发展战略重点,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8条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这8条基本要求,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这8条基本要求的每一条,都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正确指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十三五”五大发展战略重点,全面坚持和发展了这8条基本要求。

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重申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重申了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要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还强调,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中共十八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其基本着眼点就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往前追溯到2012年7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上提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国际舆论认为,多元共生、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共同体理念,“是一种超越种族、国界和意识形态的崭新意识和理念,它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全人类只有结成命运共同体,才能迈向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不会动辄以武力相威胁,也不会动不动到别人家门口炫耀武力。到处炫耀武力不是有力量的表现,也吓唬不了谁。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也表达过与“七一”重要讲话同样坚定的立场、鲜明的观点。

八、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同我们党要努力交出“进京赶考”新的优异答卷的关系

中共十八大之前,我们党一直强调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这“两个伟大”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既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工程来支撑,伟大工程必须紧紧围绕伟大事业来进行,两者须臾不可分离,须臾不可偏废。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践中把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结合起来。这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就面临着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这“三个伟大”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同构成对党的执政地位最大威胁的腐败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问题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可能导致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的党内突出问题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种危险”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的长期斗争。

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变,持续开展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的反腐败斗争,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来的;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来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进京赶考”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来的。

总之,全面认清以上这八个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这一引领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的理解,加深对这一指导全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的理解。

(凤凰网版权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责编:朱家浒 PN054

最权威人士眼中的中国时局

进入栏目首页

严肃报道微信号

在这里,没有鸡汤、
段子和未经证实的传言

推荐阅读

  • 时局观
  • 凤凰聚焦
  • 热追踪
  • 暖新闻
  • 第一解读
  • 台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