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出品

李翠玲:从境外游热谈供给侧改革如何推动旅游发展

2016-07-10 23:23 凤凰资讯 李翠玲

 

李翠玲,中央党校新疆地厅班学员,管理学博士,新疆昌吉州副州长。摄影:袁复鹤

李翠玲:从境外游热谈供给侧改革如何推动旅游发展

【凤凰网编者按】6月23日,中央党校培训部2016年春季学期学员论坛举行,主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与实践”,中青一班、二班的6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厅局级官员,以及新疆地厅班、西藏班学员,结合工作谈了自己的思考。

中央党校新疆地厅班学员、新疆昌吉州副州长李翠玲的发言题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发展——由旅游消费需求外溢引起的思考》,以下为李翠玲发言实录:

谈到出境游爆买已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显著标签,购物也是旅游各要素中表现最活跃的一个要素。据国家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1.2亿人次,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人民币(与2013年相比,出境游客增长1.23倍、消费增长10倍),出境游客有53.6%是以购物为主要目的,平均用于购物的费用占人均境外消费的55.8%。出境人次和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旅游购物从主要购买奢侈品牌、高档品牌转向高质量的、高性价比的日用消费品。2015年中国游客“爆买”一词获日本流行语年度大奖。居民出境游热潮席卷全球,我国居民消费步入快速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 

境外旅游消费折射出当前我国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需求结构升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当前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需求的结构变了,供给的产品结构却没有变,质量、服务也跟不上,致使消费需求“外溢”。其根本原因在于供给侧的结构与质量未能与迅速发展的需求侧结构相匹配,问题的核心症结在供给侧。因此,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解决旅游业发展的短板问题。 

一、解决旅游管理体制机械化问题。也就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供给要素,释放旅游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供给侧来看,决定发展水平的要素包括资本、劳动、技术以及土地,促进各个要素的增长与提升,根本之道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我们看到,中国作为转轨的经济体,关键的供给管理首先是制度供给,要通过制度改革创新促进供给端解放生产力、提升生产力,激发产业和市场主体活力。

因而,在旅游产业:一要创新旅游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从单纯的行业管理向产业管理、综合协调管理转变,从监管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型,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二要推动旅游行业简政放权,从注重“事前审批”向“事中监管”、“事后问责”转变,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三要改革旅游业投融资体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培育发展“第三部门”,更好地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提升资源的丰度和绩效。 

二、解决旅游产业边缘化问题。要澄清人们对旅游业边界模糊、产业交叉,似乎无所不在但又无处落脚、常常被边缘化这样的认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博鳌论坛上对旅游业进行了明确定位,“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一要延长旅游业前端和后端的链条,变产业链为价值链。目前,与旅游发展的相关部门行业已经超过110个,旅游业不仅直接拉动如民航交通、商业、餐饮等传统产业,也对文化创意、会展博览、健康医疗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具有拉动作用。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产业链的延伸不仅增加了旅游产品,而且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可以满足消费升级,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二要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旅游业关联度强,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休闲农业、工业文化产品、健康养生产业等;规模效益大,2015年全国出游人次超过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率达10.1%,超过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就业人数广,旅游就业人数超过1亿人次,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推动实现了“一业兴百业旺”的目标。 

三、解决旅游产品低端化问题。这也是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现代旅游需求已从单纯的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健康、教育、商务等综合发展,供给侧结构需与之吻合。要鼓励发展包括养老产业、工业旅游、休闲农业等在内的旅游产业新供给主体,推进传统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发生重要转变。在旅游业各要素供给环节中,一个要素出现低端产品,就容易引起消费“外溢”,当前迅猛增长的境外购物消费则突出表明了这一问题。

要扩大旅游业的有效供给,就要做到:一要去除“僵尸企业”。企业是供给侧的市场主体,要把那些占有资源和开发空间,又占而不投、投而无效的旅游企业,以及单一性、同质化、低效率的景区景点,从旅游供给体系中清除出去,以效率主导土地、资本、劳动力和创新能力四大要素的配置,进行改造提升,注入新的资本,引进新的管理、新的技术,走出“资源诅咒”的怪圈,使其起死回生,焕发新的生命力,形成新的竞争力。

二要树立品牌意识。要找准旅游发展定位,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旅游整体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全面实施领军企业培育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休闲娱乐龙头企业。着力提升景区质量,注重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文化底蕴,更富有生命力。解决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甚至“地摊化”问题,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运营企业开发本土旅游商品,建立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旅游商品产业体系。

三要打造产业精品。旅游产业供给侧各构成要素具有高度关联性,应基于系统思维设计旅游产业供给侧生态链,突出打造一批精品线路、精品景区和知名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区等特色产业聚集区,以区域集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

四要培育新业态。让“旅游+”、跨界整合、融合发展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推进旅游与科技、文化、体育、农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低空旅游等新兴业态,推动全域旅游、智慧旅游。通过互联网+,建立旅游云商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和把握人们旅游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组合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进而以精准营销促进有效供给贴近需求侧、客户端。 

四、解决旅游服务粗糙化问题。这也是以服务创造供给价值。旅游业作为典型的服务业,其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从产品时代走向服务时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服务将走出一条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

一要服务体系标准化。要彻底转变“重资源开发,轻服务质量”的传统观念,建立旅游企业、景区、景点质量等级、诚信等级和以游客评价为导向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要服务产品品质化。不仅要完善和提升全覆盖、高效率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让人们的旅游生活更方便、消费更舒心,而且还要提供高质量、性价比高的旅游消费。特别是要与制造业、商业、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旅游商品的供给质量,满足旅游购物需求。中国制造企业也看到了这一点,如今年“两会”期间,董明珠发起了“格力大松高端电饭煲万人体验行动”,为优质中国造的企业和产品鼎力发声,让“中国制造”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荣誉。

三要服务细节人性化。当下,需求侧的变化日新月异,不仅呈现“刚需”趋势,而且显现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渐成主流的特征。因此,在旅游供给的各个环节必须更加注重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让游客为有效供给和优质服务买单。如,国家旅游局特意提出的“厕所革命”,从2015起,全国3年时间新建、改建厕所5.7万座。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也将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中央到地方,从理论研究到实践中的政策设计者所普遍关注的核心理念,既需要理论上的研究、实践中的探索,更需要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当然也需要微观层面上的创新和实践。(编辑/凤凰网主笔 陈芳)

(凤凰网经中央党校和演讲者本人授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责编:陈芳 PN061

最权威人士眼中的中国时局

进入栏目首页

严肃报道微信号

在这里,没有鸡汤、
段子和未经证实的传言

推荐阅读

  • 时局观
  • 凤凰聚焦
  • 热追踪
  • 暖新闻
  • 第一解读
  • 台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