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出品

马英九执政的最后一天

2016-05-19 09:35 凤凰原创 郑东阳

马英九13日访视宜兰龟山岛,登上401高地,并参观周边设施

5月19日,台北,马英九八年台湾地区领导人任上的最后一天。

临近卸任,似乎也没有了顾忌,马英九团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做最后的形象公关。和以往那些诸如“台湾加油”等鸡汤式文字不同的是,这位正经得永远像小学班干部的领导人开始在FACEBOOK上传影片感谢网友所提意见。马英九特别调侃“死亡之握”、“逆轰高灰”,还特别为“鹿茸是鹿耳朵里面的毛”承认错误,罚写3遍。

这让我想起2012年他成功连任的那个夜晚。在台北八德路的国民党总部大楼,他用流利的英语答记者问,满面春光。当时一位熟悉的女性朋友也在现场,她告诉我,马英九帅极了,你们这群男人何苦为难男人。“他执政成绩不好,但起码总是让人想起‘温良恭俭让’五个字。如果绅士两个字也适合东方男人,马英九是绝佳的代言人。”

这是她第二次与马英九如此近距离接触。那次大选,她在台北街道偶遇马英九扫街拜票。这是她第一次见到马英九真人,为了得到第二次握手的机会,她在握手后奋力向前跑了近百米,然后再次站在马路边等待下一次握手。

与己无关,喜欢是一件很轻省的事情。但在台湾,过去几年,批评马英九已成为显学,不骂的就不时髦,甚至比当年骂阿扁还狠。当然,这一定律在海峡对岸并不适用——如果在大陆微博等社交媒体逛一圈的话,会发现小马哥依然人气爆棚,各种伪造的语录很受欢迎,以供七字党“钓鱼”和网友表达对有关部门不满时可以提供一些谈资。而官方媒体虽然鲜有提及这个名字,但对其执政下的两岸政策不乏肯定之词。

这是媒体世界里的马英九——一方面,他所有的政绩都被反对党质疑,尤其是两岸政策,嘲讽他在危机处理方面的失言;另一方面,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只要有讲话机会,他依然在强调自己有功于民——习马会功在后代、二代健保改革、大幅降低诈骗案件、两岸关系前所未有紧密、免签国家和地区从54个增为124个等。

他就像一个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的多面体。一个后现代社会里,转型尚未彻底的民主化初期,民选领导人遇上夹缝中求生存的弱势时代(但人均水平又颇为发达);政绩算不上成功,和北京之间的关系符合北京和华盛顿的期待,但还没走出“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就传来了当年投票者的质疑声。在人际关系处理上,马英九十分珍惜自己的羽毛;但他处理和王金平之间的矛盾,却让媒体大跌眼镜——从政意味着干了纸牌屋这一行的脏活儿,却想获得陋室铭般的美誉,又缺乏蒋经国时期的威权专制环境,结局可想而知。

特殊时代下的政治偶像

仅从媒体上看到的马英九,很难想象他曾是国民党改革下的产物,马英九三个字几乎等同于变革和希望。

1999年,马英九刚当选台北市长。在那个年代,台湾人民的各项生活和事业都迎来解除戒严体制后的春天,靠选举获得上岗机会的政治明星也在享受各种光环,台北市民称马英九为心中的“小太阳”。

清晨,马英九在公园里奔跑,一路上和市民互动,那张没有皱纹的脸和微笑时露出的洁白牙齿,很容易让人想到南方周末那句著名的新年献词标题——“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马英九跑步

自1998年击败了民进党明星陈水扁、当选台北市长后,马英九曾在台湾掀起了“小马哥旋风”。之后十余年,马英九堪称台湾政坛奇迹:三度重大选举均毫无悬念获胜;只要有小马哥出现的地方,就有掌声和欢呼。

2005年,国民党完成了历史性的首次差额直选党主席,台北市长马英九成为新党魁。他用选票击败了党内最具政治实力的王金平——当年,王金平已经连任三届“立法院”院长。

过去百余年,这个自诩为“亚洲第一个民主政党”的权力交接从来都是“钦定”接班人,公众提前多年就能目睹接班人的成长。党的改革甚至远比地区民主化进程还要慢。

彼时,刚完成大陆“世纪之旅”的连战宣布不参选,但“战哥”没有表明自己属意的接班人是谁。当连战走到投票所投下庄严一票时,他希望能留下这个历史镜头,彰显自己的让贤之举,因此在投票时多停留了几秒钟,配合媒体拍摄。但也因此,电视媒体事后通过技术手段证实,连战将票投给了王金平。

连战的决定,代表的正是党内大佬的真实想法。若不是马英九人气旺盛、实为党内最有希望在2008年胜选的人物,论资排辈远远轮不到他。1954年,江丙坤从政时,马英九才5岁;吴伯雄1973年担任桃园县县长时,马英九刚从台大法律系毕业。没有地方人马和党内派系支持的马英九,无疑是第一个从党内民主中受益的主席。

改革的受益者马英九在推动改革时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2016年台湾大选的惨败中,国民党党内大佬的众生相在选举前后的候选人敲定、更换等风波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证明了马英九对这个政党的改革并没有获得成功。在这次大选的一些助选场合,人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个政党的“遗风”——在吴伯雄到场时,前排所有人均起立迎候,唯独萧万长岿然不动。直到连战到场,较连战更晚当上“副总统”的“微笑老萧”才赶紧站起来,频频致意。

这种特殊的文化,让国民党看起来极为不像民主社会的选举型政党,苏联式政党的文化展露无遗。比如在两岸交流过程中,国共平台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国民党党内的各个大佬极为重视自己的职位,以便于在两岸交流中获得自己的地位。比如当年国民党十八大时,为了调整各方利益,设置了八个副主席,被台湾媒体调侃为方便与中共九常委交流。

最为典型的例子来自马英九对“吃皇粮”人群的改革。迁台之后,作为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国民党对军公教人员照顾有加,军公教也是国民党历次选举的大票仓。在2014年11月“五都选举”投票当天,台湾军公教退休人员权益促进会面对国民党的选情,罕见地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声明称:“背信忘义的国民党,失去了军公教,你们还剩下什么?”挥刀砍向自己人,有革自己命的勇气,但却没有策略,马英九废除军公教人员慰问金的举动并未讨好到绿营选民,却被亲蓝媒体批得体无完肤。

在这样一个政党和特殊支持人群内,表面上拥有高票支持的领导人终究只能维系表面上的和谐,用和谐掩盖所有的不和谐。转型正义、党产等问题就像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样笼罩在国民党身上,无论姿态和外表看上去走得有多远,脚趾头总会有一天被制度性这个铁板砸到。关于马英九的想象空间最终是一种错觉,何况他被批评最多的便是魄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两岸关系改善是最大的政绩

在5月11日举行的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台湾记者提出“大陆如何评价马英九八年努力”相关问题时,新闻发言人马晓光在回应中指出,这八年的两岸关系得到了两岸同胞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不容否认的,将写入史册。 

半年前,2015年11月的习马会后,媒体用“红光满面”来形容马英九。那天,马英九如沐春风,轻松祥和,明显比任何一次答记者问心情都要好。半个多小时的记者会中,马英九在聆听、回答问题时不时面露微笑,甚至偶尔有意无意抖点“包袱”。

马英九在习马会后的记者会上

习马会是马英九这半年来最为“高光”的时刻。而在当年7月,接受BBC采访时,马英九表达了任内“习马会”可能无法成行,各种遗憾。他的执政生涯充满了苟且,而诗和远方却不被民意认可,纠结成一团麻花。

毋庸置疑的是,不少台湾人正受益于两岸关系的改善。民进党已经在这两年来的所有选举中大获全胜,完全执政,但也很难改变两岸关系不断拉近的长期趋势。这是马英九的成绩单。

台湾民众渴望两岸关系正常化带来的和平与经济成长。但台湾的一些年轻人并不愿意为了得到繁荣,而放弃一些价值。北京的立场是无法动摇的,北京的影响也是无法回避的。自太阳花学运以后,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开始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类似,极左派和类似绿党、工党的准政治组织正在让台湾民粹化。马英九积极推进两岸交流,但是“左派”对大陆极为警惕,总是担心大陆新娘、大陆学生会占用台湾人的工作机会。为维持“全民健康保险”系统能够正常运转,马英九政府拟提高交保比例,也被骂成“不知民间疾苦”。更为荒谬的是,在去年的“立委”选举中,几位立志让“全民健康保险”完全免费的台南农民创立的小政党(这个宣传口号简直是无常识的政治理念),竟能得到十来万张政党票。

台湾还未出现可靠且理念真诚的左翼政党。而大多数所谓的反财团、反资本和反全球化的运动都喜欢搭两岸关系便车,认为马英九与财团勾结,大财团则是两岸关系缓和后最大受益者。学生运动将台湾一些民众近年对马英九两岸关系政策上的不满推向了高潮,触及了人们关心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国民党的独裁历史、以及台湾与大陆之间令人不安的关系:不断崛起的北京坚持“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双方经贸往来越频繁,台湾越依靠大陆……

台湾领导人难干,几乎已到了任何公共政策都出现意见分歧、莫衷一是的状况,不仅仅是两岸议题。而且台湾年轻人与他们的父辈有很大不同,民主化带来的新思维,加上他们正在面临台湾经济高速增长后的停滞期,各种泡沫的崩裂,失业率上升,“念不起书”的忧虑不断萌发、“流浪博士”的说法悄然风行。因此,他们不信任权威,也不信任经济学者,更不信任当局,甚至对自己都缺乏自信。这种极端不信任未来会持续很久。这不仅仅只是马英九这八年来的难题。

最后的党国偶像

坦率地说,马英九在台湾民意低落,全球经济低迷与网络造成的世代落差都是可见的外因。对手指责他过于亲北京,执政无力;而党内同志批评他决策封闭,引发“马王政争”。除了这些原因,马英九的个人特质也似乎决定了其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会遭遇民意滑铁卢。

这位深受建丰同志喜欢,生长在戒严时期的国民党“官二代”,虽然在从政的后半段经历过民意的检验,但其思维模式和成长经历充满了戒严时期的烙印,十分正统。马英九在其台北市长任期内,曾上过《康熙来了》,除了接受小S花痴的提问外,还在现场弹吉他,哼唱在美国留学期间学的乡村音乐,诉说自己是如何喜欢猫王。他回忆大学时和俄国留学生喝酒,就会想到黑龙江以东、乌苏里江等丢失的领土。

马英九在担任台北市长时,曾到《康熙》做客。

“忠党爱国”这一词汇已经深深地在马英九这样根正苗蓝的国民党人身上打下烙印,这批蒋经国时期发迹的“政务官”身上多少都有些“蒋经国”印记。我访问过吴伯雄、江丙坤,谈及国民党时,他们眼神里总是充满自豪感。比如江丙坤在谈及他获得中山奖学金赴日本留学时,坦承他的价值观就是“忠党爱国”。在他们身上汇集了早期台湾政治人物发迹的诸多要素:从地方首长到“部会首长”再到党务高层,政治历练十分完整。但到了政治生涯晚期,参与台湾民主转型,又因自身局限与“果实”失之交臂,最后因有功于两岸关系缓和,在大陆获得人生最后的慰藉。

和上述国民党大佬相比,年龄更小的马英九等是台湾民主转型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他们终究收获到果实。在戒严时期,他们虽然身在体制内,但毕竟还没有像连战等人一样位居高位,解禁后又深度参与了早年国民党发起的政治改革。而且,因为接受过西方名校教育,加上台湾和韩国等亚洲前独裁地区政权属于冷战时期的产物,两蒋也曾自诩其统治地区为“自由中国”,他们整个价值观又趋近于欧美保守派,这让他们在党内显得十分开明。因此马英九身上的包袱比吴伯雄、连战等人小很多,到了台湾实现政党轮替常态化的年代,他们已经没有“体制内”的原罪,只有烙印。

在陈水扁和马英九执政的这十几年,台湾的政治偶像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蔡英文、朱立伦、江宜桦、柯文哲等蓝绿政客人多少都有学术或者专业人士背景,都曾被称为政治素人,哪怕希望子承父业但还没学会如何当平民的连胜文,也鲜有政治经验。这和那些以“有功台湾经济腾飞”、“改革派”(蓝营)、“戒严时期的民主斗士”(绿营)为标签的老政客截然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英九和陈水扁更像是这两个世代政客过渡时期的代表,最后有戒严时期印迹的党国偶像和民主偶像。马英九拥有极其良好的教育背景、流利的外语、文质彬彬的大学教授般的形象,加上没有连战那种公子哥的气质,给保守派的精英们带来了希望。而草根出身的陈水扁则代表着另外一种审美,就像一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比如那些知名外语培训品牌的创建者——他们拥有出色的口才,自身努力成功改变自己命运,又积极投身于民主这项伟大的事业。

但当政治人物成为偶像时,你对他的要求也变得不同,这些年马英九正在经受这样的落差。

在临近卸任前的这一个月,马英九又开始在媒体上强调自己的政绩,诸如最低工资涨幅前所未有,控制住通货膨胀等。但这些似乎是他本应该做的,而且经济增长并不能达到预期——早在戒严前夕,新兴的中产阶级和新生代选民就根本不买“生活比过去更富裕”的账,何况是今天,如同他的偶像蒋经国一样克里斯玛式的政治人物是时代的特殊产物,再也一去不复还了。

论政治人物的品德和勤奋,蒋经国无疑是样板。他持之以恒的勤政更给那个时代所有台湾人留下深刻印象。终生与蒋氏父子为敌的李敖亦做过统计,1978年到1981年,蒋经国下乡197次,“与民同乐”155天。为视察一条建设中的公路,他竟进山21次。1980年永安矿难,蒋经国挨家挨户慰问。

但哪怕当年台湾经济腾飞、人均GDP和收入大涨,且拥有劳模般的领袖——并且领袖以及他的技术官僚们真心诚意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呼吁社会责任——但一切由领袖决定,民众无权参与管理社会,许多政策的推行并不能深入人心,对领袖的评价也不见得会有多好。那些在台湾各地被推翻的铜像便是鲜活的例子。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马英九将会是台湾政治人物在大陆影响力的巅峰代表。后马英九时代的台湾政治人物会更加务实,理想主义的色彩会进一步淡化,对两岸关系的政治考量色彩并不浓,只是希望通过改善关系,让台湾从中获得交流红利,以获得政绩。

这也意味着,台湾政客未来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将会十分有限,不管他们将扮演台湾利益推动者、看门者等任何角色。尤其是那个还经常出现在大陆各卫视荒诞无比战争剧上的国民党,它已经成为政党轮替的常客;若不是其对两岸关系的见解可以让北京官方更为容易接受,国民党在台湾所扮演的角色和民进党并无太大差异。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编:孙莹 PQ001

在这里,没有鸡汤、段子
和未经证实的传言。

进入栏目首页

严肃报道微信号

想看正经严肃新闻?
扫这里

推荐阅读

  • 严肃报道
  • 凤凰聚焦
  • 数闻画说
  • 暖新闻
  • 第一解读
  • 日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