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邢义田:探秘西周以来秦国文化的性格转向


来源:凤凰历史

远在陇西、西垂地区的早期秦文化,则已经凭借它们交错重叠的草原、中原文化素质,以及绮丽多样的器物形态,为学界了解西周以来秦国文化的性格转向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文系凤凰历史特约通讯员沈雪晨独家报道

2016年5月28日上午,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邢义田教授,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为民众做了一场名为《草原、中原与秦文化》的精彩演讲。

此次演讲是为配合故宫博物院“秦·俑:秦文化与兵马俑”的特展所做,邢老师以历史学家的视角,结合远赴西北实地考察的经历,就参展文物背后的文化含义做了详细的讲解。

故宫特展与邢老师的讲座现场 沈雪晨摄

以下为讲座实录:

感谢大家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周六,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来听我的讲座,本来这样的天气去趟北海岸还挺美的(笑声)。我想大家之所以会来,是因为心中多少都有一些好奇:距离我们如此遥远的秦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神秘的存在呢?那些放在吹着冷气的展厅里、打着镁光的展柜里的文物,在逝去的时空中,又是以怎样的真实面貌初次展现给千年后的世人的呢?

2011年的8月,我和台大的几位学生、老师一起来到了这些文物出土的地方,在荒凉干燥的中国西北,亲眼目睹他们被发掘、清理、研究的过程。这也是我今天讲演的重点。以往大家想起秦朝,就是阿房宫、兵马俑,它们作为秦始皇时期的晚期秦文化代表,已经被媒体介绍了很多次。而远在陇西、西垂地区的早期秦文化,则已经凭借它们交错重叠的草原、中原文化素质,以及绮丽多样的器物形态,为学界了解西周以来秦国文化的性格转向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秦人兼具中原与华夏的历史源头

秦人起源的假说很多,学术界亦有一些争论。由于秦始皇在焚书时没有烧掉秦朝的史书,司马迁根据秦人对自己历史的书写,在《史记·秦本纪》中这样描述: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史记》虽强调秦国先人是华夏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亦承认了秦人有中原、蛮夷接触融合的共同来源。受周天子分封后,秦人的担负起“在西戎保西垂”的角色,因此尽管《史记》后来的记述变得只侧重于秦国向中原靠拢的进程,秦人在西垂地区扩殖开发、与西戎不断交流往来的历史事实是比较确定的。

早期秦国活动图域图 翻拍自邢义田教授幻灯片

作为周朝最西边的一个国家,秦国保持着由西向东逐步扩展的趋势。为此,秦朝经历了数次迁都。从最初的秦邑(今甘肃天水附近),经雍城(今陕西凤翔)到栎阳,最后定于咸阳。值得注意的是,在前677到前383年的漫长时间里,雍城都是秦国的首都,著名的秦穆公和秦景公都是秦在雍城时的国君。因此,陇山以西的张家川、清水、禮县等处,以及陇山以东、由陇县向雍城的广大地域范围内出土的文物,均表现了秦中早期的活动痕迹。

甘肃礼县秦公大墓出土文物的中原色彩

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拥有十分庞大的占地面积,东西长达300米,深24米,呈“中”字型,充分显示了秦人墓地“大”的特点。在曾经亲手发掘大量秦墓的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带领下,我们坐吉普车穿过坑洼不平的土路前往参观。

大堡子山秦墓旅游宣传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何这里的秦国墓地如此重要?因为它们展现了秦国与中原的关系。此地的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无论器形还是铭文,都显示了周朝的影响。如成套出土的编钟、石罄,均显示了秦国对礼制文化的充分接受。

“秦·俑”展览中成套出现的石罄

在“秦公簋”,亦有这样的铭文:

“秦公曰:丕显朕皇祖受天命。”

“天命”作为周天子正统性来源的解释,在这里同样能被秦公使用,说明了天命观在秦国受重视的程度。另外,此地亦出土了非礼乐使用、器型装饰有独特青铜小人的小件青铜器。这种被用来观赏的青铜器,在远在陕西闻喜县出土的晋国的墓地里也有出现,说明西周时期东西部共有的青铜技艺和文化联结。

然而,礼县出土的文物并不全然与中原相同。以金银打造的金箔银箔,呈现特殊的鸟型和几何纹。另有老虎型的金箔片,被打造成立体状。这些都是秦文化所独有的。墓主人尸骨呈现的屈姿葬、头向西的特点,亦反映了此墓所处的秦文化圈。

秦墓出土的动物状金箔

[责任编辑:沈钰莹 PN084]

责任编辑:沈钰莹 PN084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