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曾率先“发现”美洲?
2016年04月25日 08:10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马晓林
如今经很多学者研究,我们知道这种抄本虽然很古,但也不是马可·波罗初稿。
首先来看内容。其中出现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是在远东航海的叙利亚商人毕阿希欧·希尔多玛普(BiaxioSirdomap)。这个人不见于其他任何史料,名字也很古怪。《希尔多玛普地图》《希尔多玛普文本》《贝莱拉·波罗编年史》相互呼应,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马可?波罗受蛮子地方的皇后之命,向远东Fusint女皇送信,航行离开中国后遇风暴偏航向北,经由链状的群岛以北,抵达一座半岛,时已驶离中国二十八天。他在此遇到叙利亚商人希尔多玛普。他将自己的航海图给了马可。两人与当地哈里发(原文如此!)产生冲突。马可用自己在中国制造的四支火铳制服了哈里发。哈里发向鞑靼王进献黄金面具。于是马可、希尔多玛普两人起航,抵达一个狭长的岛,此即Fusint国。其国宫殿以黄金打造。女皇欢迎了两人,并送给蛮子皇后黄金矛。两人航行到杭州(Quisai),向蛮子皇后复命。鞑靼王及其男爵也为他举行欢宴。绘出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东北亚海域的地图,就是他们这次航海的成果。希尔多玛普还自称曾去过阿兹特克(Auztci)群山,阿兹特克人说着斯基泰语和鞑靼语,早年自那里迁居而来。
这个故事首尾完整,却完全不符合历史。蛮子(Mangi)是《马可·波罗行纪》原书中很显眼的一个地名,指的是中国南方,也就是南宋统治区。马可·波罗在中国时,南宋被元朝征服,宋朝帝后皆被押送到了北方,蛮子皇后焉能住在杭州发号施令?Fusint似乎是扶桑的音译,也就是当时盛产黄金的日本。然而《马可·波罗行纪》中所记载的黄金之国日本国名却是Zipangu而不是扶桑。而链状的群岛应该就像地图中描绘的那样是阿留申群岛,那么半岛就是阿拉斯加。阿拉斯加的君主采用了伊斯兰教独有的称号哈里发,并向鞑靼王进献黄金面具,这真的只能是天方夜谭了。至于马可随身携带四支火铳,大概过高估计了人类对火药武器的开发速度。总之,只要对十三世纪的历史具备一定的常识,就可以知道这个故事是多么虚妄无稽。至于中美洲阿兹特克人说斯基泰语和鞑靼语,更说明这个故事是现代人杜撰的。因为美洲土著来自亚洲一说是十七世纪西方人提出的理论,流传甚广。
在第九件材料《洛伦佐·波罗编年史》中,一位署名CarloSperano的人在1284年写下了安德烈·波罗的故事。安德烈娶了阿尼奥内男爵的女儿克莱门蒂亚。1282年7月,安德烈与其弟乔万尼诺以及这位Carlo遭遇并击沉了一艘萨拉森人(穆斯林)的大船。8月,他们受AdmiralRugerioSanseverino之邀,接受男爵和权贵的祝贺。据我们所知,安德烈是马可·波罗的祖父。但安德烈的弟弟、妻子都不见于史料。在历史上,RugerioSanseverino是一位贵族,死于1284年。按照马尔奇安·罗西的说法,马可·波罗将这批地图交给了这个人,后来传给了罗西家族。然而,马可1295年才回到威尼斯,这样罗西的说法就不可靠了。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同一张纸上,十三世纪CarloSperano、十四世纪贝莱拉·波罗、十六世纪洛伦佐·波罗前赴后继地写下自己所知的波罗家族航海故事。然而除了贝莱拉,另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无迹可循。据史学界研究,马可·波罗有三个女儿:贝莱拉、凡蒂娜、莫莱塔。她们在这批材料中悉数登场,以第一人称现身说法。更加夸张的是,第四件地图上还有一段蹩脚的拉丁文,对马可称赞有加,署名是忽必烈。
这些故事也许可以在睡前讲给孩子听,但很难逃过专家的法眼。巴格娄刊布两件之后一直无人问津,良有因也。奥尔辛展开搜寻,说明他对于那些未曾刊布的材料仍然心存希冀。在书的最后,奥尔辛呼吁对“马可·波罗地图”进行碳十四鉴定、墨迹、字体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如今,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那件《有船的地图》已经被送去做了碳十四鉴定,结果显示其纸张晚于1475年(KirstenSeaver,“Review”,ImagoMundi,67:2,2015,pp.254-255)。
从地图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地图不符合中世纪地理学、地图学的知识体系,反而受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影响。中世纪地图是当时人地理知识在纸上的直接投射,因此受知识水平所限,常常出现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轮廓和比例。而“马可·波罗地图”中的那些海岸线、岛屿轮廓,虽然看似拙劣,但基本符合现代科学测绘地图的比例,其笔法之拙劣粗陋更像是刻意为之。
从文本的角度看,中世纪文献中应当出现的是拉丁文、意大利方言,而不应是现代意大利文。而“马可·波罗地图”上的意大利文使用的竟然是十九世纪才出现的字体。地图上出现的阿拉伯文和汉字,容易让人联想到马可·波罗自称通晓四种语言文字。奥尔辛大致读通了地图上潦草的阿拉伯文地名和句子(29-31页),但致命的是,这些阿拉伯文用的竟然是现代字体。至于那些所谓的“汉字”,则完全是模仿方块字的鬼画符,毫无意义可言。
令人遗憾的是,奥尔辛的书中完全没有提及这些显而易见的作伪痕迹。有评论者甚至尖刻地讽刺道:真正的谜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怎么出版了这本书(RichardWalker,“TheMysteriesofTheMarcoPoloMaps,byBenjaminB.Olshin-review”,TheSpectator,London,2015-1-24)。奥尔辛将这批地图作为史料来研究显然是走错了方向,因为它们的价值并不在此。
这批地图的作伪者,从其内容中可以觅得端倪。其中涉及的意大利历史人物和马可·波罗家族人名,对生活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人而言不难查到,足以构成“马可·波罗地图”创作的基础。这批地图六百年的流传史,是马尔奇安·罗西的一面之词。至于其中的远东航海故事,情节曲折,有头有尾,宛如一篇冒险小说。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将“马可·波罗地图”公之于世的马尔奇安·罗西不仅是位专职裁缝,还是位业余小说家。他在1920年出版过一本不太出名的科幻小说《火星之旅》(ATriptoMars),小说主人公驾太阳能动力飞船抵达火星,发现那是一个由古罗马人统治的失落世界。值得注意的是,真实人物根斯巴克(科幻文学家)以及特斯拉(发明家)都在小说中出场了。有此前提,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这十四件相互关联的“马可·波罗地图”很有可能是马尔奇安的一种文学创作,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位二十世纪小说家心目中的马可·波罗。他英勇果敢,富有冒险精神,拥有先进武器(火铳)。他在旅途中巧遇中东商人并结为好友,两人航行到远东的未知国土,制服其统治者,沟通诸国,得到众王的尊敬。甚至马可的祖父安德烈也是一位勇战萨拉森人的海上英雄。不得不说,这是殖民时代以来西方大众文化中流行的“白人救星”(WhiteSavior)题材,主人公在古老而“未开化”的土地上纵横捭阖,在现当代电影、小说中屡见不鲜,《阿拉伯的劳伦斯》《阿凡达》概莫能外。在现实中,马可?波罗时代的欧洲还只是欧亚大陆上一个较为闭塞的角落。马可·波罗《寰宇记》最关心的是欧洲人还没见过的世界有多大,而不是主人公多么英勇机智。《寰宇记》本身更像是一部地理志,对马可的事迹一笔带过。人们却越来越愿意将其看作一部历险记,不仅将书名改为《马可·波罗行纪》,也越来越关心主人公的个性和经历。“马可·波罗地图”正是这种心理需求的投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波罗地图”对研究现代文学艺术作品对马可·波罗形象的塑造也许还有一定价值。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