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年毛泽东曾将何职业作为自己的志向?
2015年11月09日 07:54
来源:人民网 作者:江卉等
1921年初,毛泽东在新民学会讨论“会员个人生活方法”时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可见,当记者曾是青年毛泽东的理想之一。
《纸烟税》嬉笑怒骂:“中国政府的‘阁议’,真是又敏捷又爽快,洋大人打一个屁都是好的‘香气’,洋大人要拿棉花去,阁议就把禁棉出口令取消;洋大人要送纸烟来,阁议就‘电令各该省停止征收纸烟税’,再请四万万同胞想一想,中国政府是洋大人的账房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英国人与梁如浩》开宗明义:“威海卫交涉现在逼着要签字了。除了山东人,全国国民并没有何等表示,这到底是什么缘故!难道国民忙于收还旅大运动就忘记了收还威海卫运动?还是国民只知恨日本不知恨英国;只知日本帝国主义是侵略中国的,不知英国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是比日本帝国主义更要厉害的?”
4篇时评,我们看到一位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忧国忧民、嫉恶如仇。
1926年、1927年,毛泽东将目光聚焦于底层农民
另外两篇调查报告,则展现出青年毛泽东脚踏实地、心系群众的赤子情怀。
很多人以为江浙两省是富庶之地,毛泽东实地考察,“证明江浙农民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太平富庶无多痛苦的农民了。”《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1926年10月25日第79期见报)说,“农民辛勤半载,落得两手扑空,此时地中仍是积水片片,二麦播种无期,怨声载道,莫不表现一种忧惨愁苦的状态。”
1927年3月12日第191期见报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的名篇。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34岁的毛泽东32天步行700多公里,深入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地,采访贫农、中农、富农、地主、乡绅等,形成了长达1.7万字的报告,客观评价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
报告中,毛泽东笔触遒劲有力,行文气势磅礴——
很奇怪,南昌方面传来消息,说蒋介石、张静江诸位先生的意见,颇不以湖南农民的举动为然。湖南的右派领袖刘岳峙辈,与蒋、张诸公一个意见,都说:“这简直是赤化了!”我想,这一点子赤化若没有时,还成个什么国民革命!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革命的路口迅跑……
被称为级别最高的记者
1921年初,毛泽东在新民学会讨论“会员个人生活方法”时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可见,当记者曾是青年毛泽东的理想之一。
从青年时代主编《湘江评论》开始,到后来成为领袖人物,毛泽东为党的传媒写过大量社论、政论、杂感。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播发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别了,司徒雷登》《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名篇,都出自毛泽东之手。因此,毛泽东也被称为“级别最高的记者”。
编后
勿忘人民,这是著名记者穆青反复强调的。腿勤、脑勤、手勤、嘴勤,这是“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先生给合格记者的定义。作为记者,俯仰天地,能胸有大局大事,扑下身子,能感知民间冷暖。无疑,青年毛泽东在《向导》上的所思所行,为记者编辑们上了生动一课,是当下新闻战线“走转改”的鲜活教材。
[责任编辑:唐智诚]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