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革后知青给中央写信:插队不算工龄是让老实人吃亏


来源:凤凰历史

00
这是一组1972年的知青上山下乡宣传图。图为一群女知青在每天劳动之前,地头在学习毛主席语录的。
这是一组1972年的知青上山下乡宣传图。图为一群女知青在每天劳动之前,地头在学习毛主席语录的。[详细]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在农村干的老实人。中国有句俗话:"不让老实人吃亏。"我们希望,国这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

核心提示: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在农村干的老实人。中国有句俗话:"不让老实人吃亏。"我们希望,国这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

本文摘自:《中外期刊文萃》2000年第20期,作者:凌泽泉,原题为:《改变知青命运的一封信》

难道我们的汗水没有咸味?

"文革"结束后,下乡知青纷纷回城到机关进工厂,在泥土中模爬滚打了多年的知青,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失去了青春的浪漫,也丢失了城里人的骄傲,回城的他们更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但是,生活却把欲回原位的知青推上了尴尬的境地:下乡不算工龄。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都得从最初开始。特别是下乡插队10多年的知青,有的在农村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是最差的工种,拿到手的工资也最低,他们是新的上班族,工龄从零算起。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业绩就这样徒然化为乌有?难道在广阔的天地里洒下的汗水就没有咸味?八千万知青的迷茫和渴望压抑在心头。

这时在毛主席家乡湖南省湘潭县,知青们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却无人敢去提出。有几位知青在绞尽脑汁后想起了一位敢作敢为的女战友--肖芸。他们知道肖芸胆大心细,"文革"期间她一个弱女子竞给中央领导写了一封反"血统论"的信。这群被工龄困得快要窒息的战友找到肖芸冰"你再冒一次险,代表我们写一封信,要求把我们下放的农龄改为工龄,这样我们就能分到房子、长上工资……"肖芸开始时有些犹豫,弄不好,自己就会被打成反革命而去坐牢,女儿怎么办?丈无怎么办?但是当她看到那么多渴求与期待的目光,她的心软了,脑子里已在构思如何下笔。

大家聚在肖芸家里说:"肖芸,你胆子最大,写好信后,我们都签上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大伙照看。"望着如此诚恳的战友,肖芸想起了当年下放到农村的一幕幕,决定不负众望。

"知青福音书"的诞生

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肖芸经过深思熟虑,以凳子当桌,坐在门槛上,用读初中时老师赠给她的那支保存了15年未舍得用的钢笔,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一封"请愿书"。信写好后,细心的肖芸抄了两份,以至18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看到了这封保存很久的信:各位领导:

作为社会历史上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磋砣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八千万知青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穿用),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是有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因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煞。

[责任编辑:刘涛]

标签:知青 写信 吃亏 老实人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