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北联大往事:迁徙途中4000多公斤锅盔当干粮


来源:中国新闻网

锅盔虽然是最适合携带而不易腐坏的食物,但搜集困难,运输笨重。临近出发,一时还购不到如此大量的锅盔。直到向火车站进发时,各个制卖锅盔的小贩,才分头送到。据当时过秤者记述,此次称得锅盔317袋,共4300余公斤。除去锅盔,咸菜也不是个小数目,计算下来,全校需1500公斤,西安的各大酱菜园,没有准备。学校只好再派人多次购买。

迁徙4000多公斤锅盔当干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一支行进在崇山峻岭间的大队伍,吃饭是个大问题。据西北联大校刊记载,为解决上千人的吃饭问题,学校决定:行军时早晨吃粥,中午因在途中,食用自带的锅盔就咸菜。晚饭为米饭配汤菜。

锅盔虽然是最适合携带而不易腐坏的食物,但搜集困难,运输笨重。临近出发,一时还购不到如此大量的锅盔。直到向火车站进发时,各个制卖锅盔的小贩,才分头送到。据当时过秤者记述,此次称得锅盔317袋,共4300余公斤。除去锅盔,咸菜也不是个小数目,计算下来,全校需1500公斤,西安的各大酱菜园,没有准备。学校只好再派人多次购买。

1938年3月16日下午5时,学校全员前往西安火车站,乘火车至宝鸡,步行前往汉中。沿着古蜀道穿行,继而步行今天的316国道,途经凤县、留坝、褒城,最终抵达汉中。

《西北联大校刊》记载,从第三天开始,行军最艰辛的时刻到来,队伍开始翻越秦岭。秦岭高峻,人员攀爬已十分困难,雇佣的大车上行更加艰辛。3月19日,大队伍到达目的地后,运输炊具的大车还未到达。原来,装满东西的大车,根本爬不上坡陡的山岭。最后只好雇佣三头黄牛,一步一顿,最后到达目的地东河桥时,已是凌晨3时。先行到达的队伍,只好将大米分给队员,学生到村民家中做饭,勉强果腹。

第二中队刘德润在《第二中队迁移行军纪要》中记载:“四月四日,下午二时半达褒城之北石门。至此群山敛迹,汉中盆地在望,余心中余日来犹如石悬,今一日欣然若有所获,不禁感谢苍天者再!”

10多日的行军,终于到达汉中。这段旅途,不仅艰辛,还付出了代价。由于路途劳顿,身体羸弱的农学院教授周明群,在到达汉中后不幸病逝;一名学生,也因为体弱劳累,病逝于行军途中。

在达到城固的开学典礼演讲中,西北联大常委李书田谈及迁徙时说:“回忆这次迁移所费达一月有奇的长久时间,全体师生徒步千里的过程,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涉凤岭,从事这样的长途旅行,在我们学界,却是破天荒的壮举。”

生活夜间睡觉可见依稀星月

据陕西理工学院西北联大研究所所长陈海儒介绍,抗战开始后,汉中成为大后方,许多机关单位开始向汉中迁移。跟其他内迁高校一样,西北联大的校舍多是东借西凑外加因陋就简地添盖,教学用房紧张,学生宿舍更是简陋。“西北联大初建时,只能将所属6个学院分设在今城固县、汉台区、勉县等6处废弃庙宇和破旧的公房里。学生一般都住在附近竹片泥巴墙的草屋中,睡双层大铺,甚至打地铺,夜间透过屋顶间隙,可见依稀星月,遇到下雨时,上课、吃饭、甚至睡觉都得撑着雨伞。”

留存在记忆中的联大遗迹被人淡忘,让陈海儒有些遗憾。“幸好还有一处遗址,跟当年一模一样,很是珍贵。”这处保存完好的联大旧址,位于城固第一中学校园内。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回字形、四合院式的二层小楼,总面积有2000平方米。远远望去,黄墙灰瓦,圆拱式的窗户,二楼阳台暗红色的木栏,一派古朴。

据一位老师介绍,当年,这栋小楼是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所在,二楼是教室,回廊相通,一楼多为教师办公室,还有几间用来做小图书馆。只因年久失修,楼上已经封闭,一楼有些房间还能使用。如今,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处四合院已经封闭,禁止学生随意进出。

城固还有一个西北联大的重要遗迹,位于县城西南20多公里外的古路坝。抗战时曾有著名的“三坝大学”,一是在成都的华西坝,教会学校多,条件最好,被称为天堂;一是中央大学所在的重庆沙坪坝,生活环境较为清苦,叫做人间;再就是山沟中的古路坝,非常艰苦,好比地狱。古路坝村位于县城东南约10公里的巴山脚下,是一个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的小村子。1938年4月,国立西北联大工学院、地理系、体育系曾在此办学。当时,教堂将部分房间借给学校,一时间,古路坝空前繁荣。古路坝附近村子的老人回忆,西北联大迁来之后,给原本封闭平静的乡村带来意外的方便,当地村民将粮食、蔬菜、鸡蛋送到学校伙房,人家不欺不诈,当下就能拿到现钱。

如今,繁华不再,当时的教堂只剩下主教公馆,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典型的四合院形式,雕梁画栋,门窗又是西式的。庭院里的廊石、台阶,多是当年从南郑采来的红褐色石灰岩,被踩磨得光滑无比。

[责任编辑:刘涛]

标签:西北联大 迁徙 干粮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