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插队时认亲回沪后报恩 上海知青一句承诺33年不变


来源:人民网

00
上山下乡的女知青风采。(来源:凤凰网历史)
上山下乡的女知青风采。(来源:凤凰网历史)[详细]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浦兴路街道居民钱龙喜荣获2013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1969年,年仅18岁的钱龙喜“上山下乡”,他父母不希望孩子到黑龙江、新疆那么远的地方插队,最佳的选择是回祖籍泰州。

核心提示:2013年10月12日,徐凤英因肺部积水且高烧不退而住院。钱龙喜闻讯立刻赶到泰州医院,缴费取药,端饭送水。养母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后,他就日夜守在养母的病床前,整整16天,直至养母过世。之后,钱龙喜披麻戴孝为养母操办了后事。“德海(钱龙喜)是个大孝子,同亲生的一样。”乡亲们在背后夸赞着。钱龙喜也实现了33年前的诺言。

知青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韩煜张琪,原题为:《插队时认亲回沪后报恩上海知青一句承诺33年不变》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浦兴路街道居民钱龙喜荣获2013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老钱受养父母十年之恩,回上海后没有“人走茶凉”,依然尊老爱亲。

1969年,年仅18岁的钱龙喜“上山下乡”,他父母不希望孩子到黑龙江、新疆那么远的地方插队,最佳的选择是回祖籍泰州。然而,老家已经没有亲人,没有理由接纳钱龙喜。此时,有人提议:何不帮孩子在泰州找一个养母,以投亲的名义落户?并帮钱家找到了年近四十无儿女的徐凤英。就这样,钱龙喜改名陆德海,“投亲”插队水到渠成。

徐凤英夫妇是劳动能手,一直把陆德海带在身边,从锄草浇水的基本农活教起。由于他力大心细,做事肯吃苦,一年多的跟班劳动锻炼,就锻炼成一个农村汉子。

1975年,陆德海与另一位上海知青在当地成了亲,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1978年,陆德海爱人先回沪,第二年,他也被调回上海工作,并恢复了钱龙喜的原名。

“回了上海,哪里还顾得到乡下亲戚。”“连名字都改了,徐凤英的十年美梦一场空。”在送别家宴上,一些风言风语开始传开。钱龙喜则当着所有亲友的面,向养父母郑重承诺:“十年来,你们为我操碎了心,十年的养育之恩,我永远不会忘记。”

回沪后,钱龙喜每月写书信问候老人,还常邮寄衣料、食品等生活用品。后来,农村通上了电话,他又隔三差五打电话问候。2001年,钱龙喜提前内退,“常回家看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养母生长在农村,辛苦了一辈子,为了让她见见外面的世界,他就经常带养母来上海游玩;养母喜欢看戏剧,夫妇俩陪她去“大世界”看戏,一看就是一整天。

2013年10月12日,徐凤英因肺部积水且高烧不退而住院。钱龙喜闻讯立刻赶到泰州医院,缴费取药,端饭送水。养母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后,他就日夜守在养母的病床前,整整16天,直至养母过世。之后,钱龙喜披麻戴孝为养母操办了后事。“德海(钱龙喜)是个大孝子,同亲生的一样。”乡亲们在背后夸赞着。钱龙喜也实现了33年前的诺言。

■编后语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

孝,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根本。尤其是在社会养老制度没有建立起来的年代,养儿防老几乎是所有家庭的唯一途径。社会在进步,养老制度渐渐完善,孝,仍然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只是,这个“孝”写得更大了,包含了守望相助、一诺千金诸多的含义——家庭越变越小,需要的帮助越来越大,老年人则需要更多的心灵陪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钱龙喜式的孝道尤其值得赞赏,无关血缘,只是回馈当年受到的帮助,爱生爱,才有爱的延续。

[责任编辑:刘涛]

标签:知青 报恩 上海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