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警卫战士忆:毛岸英回国后主席先安排他帮饲养员喂马


来源:解放军报

00
1958年2月17日即当年除夕,周恩来、陈毅、粟裕等中国领导人冒大雪赴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凭吊毛岸英墓。
1958年2月17日即当年除夕,周恩来、陈毅、粟裕等中国领导人冒大雪赴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凭吊毛[详细]

然而出乎意料之外,岸英在主席身边待了几天后,主席就让他到马房去住,帮助饲养员喂牲口、遛马。

核心提示:然而出乎意料之外,岸英在主席身边待了几天后,主席就让他到马房去住,帮助饲养员喂牲口、遛马。

本文摘自:《解放军报》2015年1月28日11版,作者:卜金宝,原题为:《毛主席在延安的艰苦岁月》

编者的话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是延安精神的培育者和实践者。他不仅科学地概括了延安精神的内容,而且身体力行延安精神,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光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报特刊登记者对老红军、毛主席警卫战士顾昌华的专访,披露毛主席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心系群众的感人故事,以飨读者。

人物小传:顾昌华,河北省军区保定军分区第四干休所离休干部,1918年1月出生,四川苍溪县人。1933年1月参加红军,三过雪山草地。1941年任毛泽东主席卫士,时间长达5年。1943年南泥湾大生产竞赛中被评为特等劳模、特等功臣。

1月12日,记者在古城保定见到了97岁的老红军顾昌华。1942年,毛泽东曾送给顾昌华2幅自己的照片作纪念,顾昌华保存至今,弥足珍贵。看着这2幅照片,老人深情回忆了毛主席在延安的一些往事。

生活很简单

顾昌华作为一个警卫战士,亲眼目睹了延安时期毛主席简陋的工作环境。他告诉记者:“主席的生活很简单。在延安住的窑洞是办公室兼卧室,睡的是一张木板床,室内有一张办公桌,一把旧椅子,洗脸用的是一个普通的瓷盆,洗衣洗澡用的是一个木盆,墙上挖了许多方洞,作书架用。主席在杨家岭住的小院子里有个葡萄架,葡萄架下边是一个用旧砖支的石板桌,石桌周围有几块石头当凳子用。主席工作得太累了,就到葡萄架下稍休息一下,有时身体不舒服就在那里晒几分钟太阳。主席用的煤油灯是用罐头盒或玻璃瓶制作的。那时纸张也十分紧张,边区的办公用纸是用马莲草自制的。主席常常是一张纸用铅笔写了再用蘸水笔写,最后再用毛笔写。为了节省纸张,主席有时就在信件的空白处写批示,信封也是用旧报纸糊的,蘸水笔的笔尖是用竹子削制,笔杆是用牛筋树条制作的。”

顾昌华介绍说,“主席的穿戴十分简朴,鞋袜是粗布做的,补了又补。大家心想条件虽然困难,但延安有我们自己办的银行和商店,也有被服厂,东西再缺也应该有主席的,只要写个条子就行了。当时有许多同志都提过建议,而主席都一一拒绝了。一次甘肃省送给主席一双靴子,主席把靴子送给了警卫战士。大生产运动时,我们警卫战士抽时间捻毛线给主席织了一件毛衣,他没有穿,又送给了别的同志。” 

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

“主席对儿子毛岸英要求十分严格,这是我们警卫战士亲眼观察到的。”顾昌华如是说。

顾昌华回忆了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延安的时光:“抗战胜利后,听说主席的儿子要回来,我们就想主席的儿子回来还不得好好照顾一下?怎么也该和主席一块吃个饭吧!那天,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主席白天工作忙,到晚上才见到儿子。一见面,就让儿子汇报学习情况,谈对中国局势的看法。父子俩谈完话之后,主席就让岸英到中央局食堂和战士们一起吃饭去了。中央局食堂是很艰苦的一个食堂,常吃野菜,还是定量的。岸英个子高,饭量也大,第一顿饭就没有吃饱。后来熟悉了,我们大家就少吃一点,把余下的饭让给他吃。”

顾昌华说:“那时,我们做警卫工作的人员们猜想,岸英学习结束了,应该能分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然而出乎意料之外,岸英在主席身边待了几天后,主席就让他到马房去住,帮助饲养员喂牲口、遛马。之后,又让他到教导队和战士一起训练。再之后,就把他送到农村当农民去了。”

[责任编辑:周昂]

标签:毛岸英 毛主席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