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岚清忆1978年物资供应:跑七家商店买不到合身衬衣


来源:凤凰网历史

1978年的初春,我需要买一件夏天穿的短袖衬衣,在北京一连跑了七家商店,竟然买不到一件合适的。

核心提示:1978年的初春,我需要买一件夏天穿的短袖衬衣,在北京一连跑了七家商店,竟然买不到一件合适的。

本文摘自:《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作者:李岚清,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三级服装加工部

1978年的初春,我需要买一件夏天穿的短袖衬衣,在北京一连跑了七家商店,竟然买不到一件合适的。我的夫人建议说:“别再跑了,还是买块料子找个裁缝店去做吧。”于是我们买了一块仿绸料子,去找个地方做。谁知从西单找到甘家口,都说他们做不了。原因是说我是特殊体型,他们只能做标准体型的。这使我非常纳闷,我真不知道自己的体型“特”在哪里。想来想去无非稍微胖一些,可对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来说,胖得并不过分。这时真感到非常无奈,衣服买也买不到,做也做不了,总不能光膀子吧。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继续“奋斗”,锲而不舍地再去找。到了四道口,终于找到一家说可以做的裁缝店,当时真有点喜出望外。裁缝师傅为我量好了尺寸,把尺寸单的副页夹在料子里,算是手续办理完毕。我便问他什么时候来取?回答说11月。这使我着实吃了一惊,心想做这么一件衣服怎么会要大半年的时间呢?便同他商量说:“您看,我这衣服是夏天要穿的,11月才能拿,都到冬天了,能不能请你们帮忙赶一赶。”他很干脆地说“不行。你看,我们就这么几个人,接的活儿都快要堆到屋顶了,怎么做得过来呀?”我一看,他说的也确是实话,便向他建议说:“既然活儿这么多,为什么不多找几个人呢?”“多找几个人,您说得倒轻巧,您是劳动局长吗?”经他这么一说,我方才恍然大悟,才想起增加劳动指标不是那么容易批的,当然也就彻底失望了,只好要回衣料继续去碰运气。兜了一个大圈子后,到了王府井东安市场,在市场的西北门口有一家绸缎店,便信步走进去随便看看。忽然发现店内挂了一个可以做衣服的横幅,心里高兴地想,终于又找到一家,便问他们像我这样的体型的衣服能不能做,答复说可以,但同时营业员指着那横幅,让我看一看。我抬头仔细一看,那红布上粘的白纸剪的字是:“三级服装加工部”。我不懂是什么意思,便请他解释一下。回答说:“‘三级服装加工部’的意思,就是加工技术水平低,也就是说做坏了不赔。”这种“坦率”真叫人哭笑不得,然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还是硬着头皮问了他一句:“你们总不会故意给做坏了吧?”他的回答是:“当然不会。”这倒也给我增添了几分信心,于是量好尺寸,办好手续,取衣的时间也还算说得过去。总算带着“天无绝人之路”的感觉,高兴地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约定的取衣时间到了,先后去取了两次,都说还没有做好。按照第三次约定的时间又去取衣。记得那天还下着雨,是打着伞去取的。我问他们做好没有?查了一下说做好了,便取出让我试一下。我一看,口袋、袖口和下摆缝的线全都是波浪形的,再一试更糟糕,衣服大得像日本人穿的和服。这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便同他们理论起来。我说:“你们看看,这衣服怎么穿呀?再说你们缝的‘波浪线’如果在衣服里面倒也算了,全在外面缝得这样弯弯曲曲的,多难看呀!”谁知他们不但无一点歉意,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早就告诉您,这里是‘三级服装加工部’,做坏了不赔,您硬要在我们这里做,现在又埋怨我们做坏了。”听了他们这番话,我自知“理亏”,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并非硬要在他们这个“三级服装加工部”做衣服,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呀。我再也无言可对,只好拿着这件实在不能穿的衣服,颓然走出这家“三级服装加工部”。

我讲的这是一个发生在30年前亲身经历的故事,现在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也许有些青年人根本听不懂。的确,不要说青年人,就是我自己现在也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可这的确是曾经发生过并带有普遍性的事实。

[责任编辑:周昂]

标签:衣服 1978年 李岚清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