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抗战初期歼日军最多一仗谁指挥?日军惊呼其神机军师


来源:环球网

其中神头岭伏击战是抗日战争初期歼灭日军最多的一场战斗,两个多小时歼敌1500人,击毁40多辆卡车和山炮。

从1943年开始,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普遍运用“敌进我进”的方针开展斗争,组织了大量“武工队”深入敌后,配合根据地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取得了重大战果。

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做法。在当时,这种提法与井冈山毛主席提出的“敌进我退”是相反的,所以说父亲在军事上是很敢说自己的想法的。后来到延安见到毛主席,主席跟他说:“你们这个‘敌进我进’搞得好!抗击了敌人,壮大了我们。”“百团大战”之后,冈村宁次在其日记里写到,“我们以65%以上的兵力对付共产党,以35%的兵力对付国民党。”

讲一点儿《孙子兵法》,帮助理解八路军的抗战。孙子的“胜不可为”是其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先求不败,在不败的过程中摸索与敌人斗争的规律,寻求方法因势利导,从而获胜。父亲就是这么做的,所以说“敌进我进”是八路军抗战的一个重要步骤。

总之,“敌进我进”这一战略举措,不仅有效打击了日军,而且壮大了我军。129师出征时九千多人,走出太行山时三十多万正规部队,七十多万地方部队。说到底,八路军在抗战中的壮大是在斗争中斗出来的,是靠我们实施了正确的战略举措,发动群众、扎根群众得来的。

刘伯承师长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先后与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鹿钟麟、朱怀冰等谈判,促进团结抗日。图为1939年夏,刘伯承师长(右)与彭德怀副总司令(左)同国民党第97军军长朱怀冰合影。

  “扫荡”与反“扫荡”

记者:日军1942年对太行山的“五一大扫荡”,重点攻势是太行山南部129师师部,刘帅率部四昼夜艰苦奋战胜利突围。冈村宁次评价说,“此次‘扫荡’唯有一个‘刘伯承集团’没有受损,日后定当多加注意。”请您讲讲当时的情况? 据说当时日军一万五千多人,而刘帅只有两千人?

刘:父亲在指挥反“五一大扫荡”时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准备得早。他派出的侦察分队5月初就报告,日本小分队化装成中国人分组配翻译进行训练,父亲判断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即将开始。6月9日日军开始行动,而父亲在5月21日就让部队完成了准备工作,开始转移。日军以为八路军的司令部还在原地,当然扑个空。

第二个特点是对日军的“扫荡”战术有充分的分析。日军对八路军的“扫荡”使用的战术是“铁壁合围”,父亲对日军这一战术有详细的分析和周密的对策。

日军“铁壁合围”是对袭击目标进行第一次包围,如果发现八路军有突围的情况,紧接着实施第二次包围。父亲根据日军出兵的不同方向,在地图上标了不同的“利害变换线”,同时对突围也有上、中、下三种方案。上是找到敌人合围的最后缝隙,在敌人接近变换线时跳出去。中是用小股部队袭击日军,制造缝隙带领司令部机关跳出去。下是一边打,一边向深山里退。整个抗战中,父亲从未失过手,每次都能带机关部队跳出日军的“铁壁合围”。

父亲打仗的特点是谨慎、多谋、精确,这也来源于他勇敢、镇静、周密思考,重视侦察工作。为准确利用“利害变换线”突围,他经常亲自到阵地上观察敌情。李聚奎上将曾回忆,在与日军作战时,刘师长为了观察地形,经常亲自到前线阵地上去,有时候近得连日军的胡子都能看见。所以可以说,父亲的运筹帷幄来源于知己知彼,来源于对战场态势的正确感悟。

1942年抗日烽火如火如荼,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给他过五十大寿,以鼓舞振奋军心。当时朱老总评价他“智、信、仁、勇、严,有古名将风范”。陈老总评价他“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博闻广识

记者:刘伯承元帅是家喻户晓的常胜将军,在人们眼中都认为他是一个军事天才。您所了解的刘帅是怎样开展军事战略研究的?

刘:现在有些影视作品喜欢把将军写成“爱发脾气,爱骂人,喝了酒,一阵厮杀,仗就胜了”,实际不然。大军事家吴起说“总文武者,军之将也”。父亲的制胜谋略和克敌妙法,来源于他对战争理论的研究和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抗战出征前夕,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我现在要读的书是《国际七次大会报告及决议》、《社会科学》、《辨证法》、《经济学大纲》……”父亲常说:“打仗要多用脑子。敌我斗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比赛,还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部力量的决斗。不仅斗力,更主要的是斗智。”

此外,他还十分注重对部队进行军事理论的培养。在辽县时,在一间窑洞似的房子里,父亲经常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伏案疾书,常常是彻夜不眠。在短短的十个月中,他撰写和翻译出一系列关于游击战的最新论著和译作,大概有近10本。

[责任编辑:高飏]

标签:刘伯承 神机军师 抗日 刘蒙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