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遵义会议纪念馆简介


来源:新华网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属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核心提示: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属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摘自:新华网,作者: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题为:《遵义会议纪念馆简介》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属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

遵义会议纪念馆现管理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李德秦邦宪(博古)住处旧址、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住处、红军干部大会会场、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等纪念建筑,总占地面积40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457平方米,展室面积6083平方米。

1.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96号,会址房屋原为国民党军第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主整栋主楼道面阔25.19米,通进深17.01米,通高12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建筑面积428.48平方米。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二楼(一楼作战室的楼上),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面积27平方米。墙上有挂钟和两个壁柜,壁柜上有一面穿衣镜。屋子正中是长方桌,四周围有一圈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桌下有一只古老的木炭火盆。

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总参谋长刘伯承住二楼,彭德怀、杨尚昆、刘少奇、李卓然等住一楼,总司令部一局作战室设在一楼。会址主楼各室的墙壁上有许多墨写的红军标语,大多是红军再占遵义时,驻扎在楼内的红三军团战士写的。红军离开遵义后,泥水工人用石灰加以覆盖,使这些标语得以保存。解放后,经过清理,字迹还清晰,经恢复原状后,镶嵌在各室原位上。跨院在主楼的南面,是柏辉章未建主楼前的老屋。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总司令部的警卫人员、机要人员在这里办公和住宿。红军总司令部与一、三、五、九军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江西苏区中共分局的往来无线电在这里发出接收。

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坐东向西,由东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34平方米。

东屋是跨院的主屋,面阔五间,深四间遵义会议期间,总司令部机要科办公室和科长毛庭芳住室在这里。

北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屋,小明间与主楼(会址)天井相通。南屋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二屋。遵义会议期间,机要科工作人员住此屋。

西屋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屋。遵义会议期间,机要科工作人员住此屋。

主楼和跨院之间伸出一船形的楼房,原是柏家制作酱料及收晒豆子的晒房,遵义会议期间是红军总司令部厨房。一局事务长姚国民、警卫班长潘开文等住厨房楼上。以上展室长期以来作为原状陈列,向观众开放。

2.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干部大会会场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杨柳街,原为遵义天主堂,由经堂和学堂两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895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85平方米。建于清同治5年(公元1867年)。

经堂(即干部大会会场)整组建筑,系“罗马式”建筑。它的两侧是一排排圆拱的雕花窗棂,镶着五颜六色的玻璃。其房屋结构为中国式空斗墙包木柱,罗马式伞形顶,面积385.2平方米,高约7米,堂中两侧八根圆木柱,外顶正中竖立一个红十字架,有壁画、雕塑,较壮观。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后,红军总政治部负责同志,在经堂内主持召开了遵义各界群众代表大会,商讨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等革命组织的筹备工作,领导红军之友社、赤色工会、工人游击队等革命群众在此活动。遵义会议后,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党中央在经堂内召开红军干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在会上总结了遵义战役胜利的经验,使广大干部对遵义会议改变军事领导后所取得的胜利,感受到极大的鼓舞。

学堂在经堂南侧,是一组庭院式平房建筑,瓦木结构,该建筑原设天主教堂男学堂等。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期间,红军总政治部机关即设在这里。

整个旧址长105米,宽129.1米,共占地面积13555平方米,四周建有峻宇雕墙,颇为富丽。

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题写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经把字放大,精心制作成黑漆底的金字大匾,挂在旧址大门门楣上。

此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总政部旧址学堂作为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陈列红军长征到离开贵州的一段史实,这种介绍遵义会议,红军在遵活动以及四渡赤水。2004年我们新建了遵义会议陈列馆,并重新布置了陈列

3.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在新城古寺巷(又名穆家庙,今幸福巷19号)国民党黔军旅长易少荃的私宅里。

这幢楼房,背靠桃源山东麓,建于1933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毛泽东住在楼上左前间,室内陈设有钢床、圆形靠背椅、茶几、军用电话机、红漆九抽桌,桌上置马灯、军用地图、方形铜墨盒、楠竹笔筒、毛笔、红蓝铅笔、信笺及三磅热水瓶,白色搪瓷茶缸等物,桌下有木架火盒,桌旁放着一对铁皮公文箱,以及其他生活用具等。

张闻天住楼下左前室。

王稼祥住楼上右前室。

各展室均作原状陈列。

198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同意将此旧址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的组成部份。

2001年,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较彻底整治,拓展了保护范围,增设了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雕塑像和毛泽东像章陈列展。

4.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博古)住处旧址

李德、秦邦宪(博古)住处旧址位于遵义市老城杨柳街中段、遵义会议会址的后大门。原为黔军第七师副师长侯之王圭私宅。1999年原样修复。整幢建筑占地704.04平方米,建筑面积541平方米。遵义会议期间,李德住前楼二楼通间,博古住后楼一楼北侧一间,李德的翻译伍修权住后楼二楼靠北侧一间。2000年1月15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原样复原陈列对外开放。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位于遵义市老城杨柳街,距遵义会议陈列馆约30米,旧址原为国民革命军第25军黔军副军长犹国才的私宅。1999年原样修复。建筑面积1166平方米,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和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驻此开展活动。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林伯渠,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组长钱之光,中央纵队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李井泉住一楼中屋两侧,两侧厢房为工作人员办公室和住室。2000年1月15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进行复原陈列对外开放。

6.遵义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

遵义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位于遵义市老城杨柳街,与遵义会议陈列馆隔街相对。旧址原为国民党黔军旅长周吉善的私宅,2004年易地原样修复,占地面积863平方米,建筑面积817平方米。

1935年1月8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军委纵队9日驻遵义并以纵队司令员刘伯承兼任遵义警备司令电》,同时任命陈云同志为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后,陈云和红军警备司令部驻遵义新城周吉善私宅。

7.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住处

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住处位于遵义市老城红军街,旧址原为遵义文人傅梦秋私宅,抗战期间浙大西迁遵义时,校长竺可桢曾居住于此。

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潘汉年、黄镇等住于此。2006年异地原样修复,现陈列展示邓小平住室、潘汉年住室、黄镇住室以及纪念小平诞辰百年书画展、邓小平在遵义会议前后等辅助展览。

8.遵义会议陈列馆

遵义会议陈列馆改扩建项目统属于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是为延伸遵义会议纪念体系、拓展接待服务空间、提升展陈展示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功用而提出建设的。该项目以《关于申请将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进行建设的请示》上报中宣部后,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提出“要积极探索和创造经验,以一流服务、一流效益、一流水平把遵义会议会址和陈列馆打造成一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要求。在中央、省、市领导及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遵义会议陈列馆改扩建工程列入了全国红色旅游二期工程规划重点项目。

遵义会议陈列馆改扩建工程于2013年动工建设,计划201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重新对公众开放。此次改建总建筑面积为19054平方米,其中地上15198平方米,地下3856平方米;同时,新建步行道1200米,环境整治1400平方米,采用室内空间布局、平面展示、模型展示、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灯光设计辅助等手段,通过体验性设计和情景规划,使参观者切身感受遵义会议精神、体验长征文化。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展陈内容以长征为主线,以编年带专题,“以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战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遵义会议,光辉永存”等五个部分突出遵义会议的鲜明主题及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光辉史迹。将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技术的同时广泛征集文物、图片,采用油画、雕塑、展板、影像等多种形式,运用三维等身成像、多媒体半景画、电子触摸书籍等先进展陈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展览,有效地解决原有展览主题不突出、展示手段落后的缺陷,进一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感染力。如邀请特型演员参加演出的幻影成像遵义会议,还原了遵义会议召开时的场景;娄山关多媒体半景画重现了红军娄山关战斗时的场面,通过声光电效果的渲染,让观众身临其境;四渡赤水六面屏,将经典战役四渡赤水立体式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借助高科技手段展示的同时,该馆还特别注重文物、资料的征集和展示。据了解,该馆展示展出文物、资料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复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丰富的文物资料展品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遵义会议及红军长征相关史实。

截至目前,陈列馆展厅部分已完成建筑安装及布展工作,报告厅正抓紧建设,计划于今年12月底完成所有建设工作,迎接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纪念活动。

9.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遵义市城区湘江河畔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南麓小龙山上。距会址约1千米,红军烈士陵园因建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将军墓、红军坟、钟伟剑烈士、邓萍牺牲时的雕塑、红军女卫生员铜像以及红军长征在遵义牺牲的烈士纪念碑而著名。

1984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遵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红军烈士陵园建设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由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顶部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标志表层是氮化钛合金片呈鱼鳞状结构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镶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内容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使外环的星光装饰和圆环内的汉画像石手法结合成一体。大圆环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头像用紫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红军威震四方。

整个纪念碑以环形和伸向天空的造型构成,反映红军崇高理想情操,雄伟磅礴的气派,威震环宇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代。

纪念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是“邓萍烈士之墓”。邓萍烈士的遗骸,是1951年夏在中央军委和彭德怀同志的关怀下,经党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才找到的。1958年开始动工修建邓萍墓,次年建成。墓地在陵园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侧室及其延伸段和花圈组成。墓身均用红砂石料扣砌,通宽32.55米,正墓室高于侧室,呈“凸”字形,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1979年10月,张爱萍为邓萍撰写了墓志铭。在邓萍墓西面处,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群众称为红军坟。坟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坟前竖立一块青石墓碑,碑座上的石碑高约3米,碑座上的石碑高2.03米,宽0.83米,厚0.19米,正面阴刻“红军坟”三个红色大字,背面阴刻楷书《红军坟简介》,红军坟下边,塑立着一座高4.5米以红军女卫生员正在给干人儿子喂药的铜像,铜像于1990年7月建成。

邓萍墓东边,是一座表现邓萍中弹倒在张爱萍身上的半身雕塑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邓萍烈士牺牲时的情景,塑像墓座上刻有简单的文字说明。

在邓萍墓的右后侧,2004年新建了红军长征在贵州牺牲的1338名烈士英名,分由28块碑连成一体组成的英烈墙。

陵园西边的“青松堂”里,安放着几十位无名红军烈士的骨灰盒。“青松堂”是1991年2月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为陵园题写的。

陵园内的“翠柏园”里陈列着邓萍、钟伟剑两位烈士的生平事迹。

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红军烈士陵园是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10.陈云与遵义会议大型历史图片展

《陈云与遵义会议大型历史图片展》是为隆重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5周年,我馆与上海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联合举办的。该展以陈云同志一生的革命功绩为主线,以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和文物充分反映出陈云在长征中和对遵义会议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展示了陈云同志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德。

该展设在杨柳街遵义会议期间博古李德住处旁,为一楼一底建筑,展厅面积近200平米。展览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开展以来,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11.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红军街

“红军街”是遵义市着力打造的汇聚商业、休闲、文化、娱乐、餐饮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中国第一条红色旅游商业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景区—遵义会议会址的全方位延伸。街区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实际可用商业面积16400平方米,拥有商铺176间。

“红军街”坐落于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北与遵义宾馆隔街相对,与凤凰山文化广场近在咫尺,南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会址毗邻,东与遵义公园,西与遵义四中相连,与景色秀美的凤凰隔岸相望,为遵义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区域。街区以朴实的黔北民居建筑设计,彰显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属性。

遵义会议纪念馆

2014年10月

[责任编辑:周昂]

标签:红军 遵义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