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38年蒋介石自言“生死大事”:比抗战胜利意义还重大


来源:凤凰网历史

00
14岁的蒋介石。(图片来源:蒋介石画传)
14岁的蒋介石。(图片来源:蒋介石画传)[详细]

此乃我的生死问题,此目的如达不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战胜利了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的这个意见,至死也不变的。

核心提示:此乃我的生死问题,此目的如达不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战胜利了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的这个意见,至死也不变的。

 

本文摘自:《八年抗战中的蒋介石》,作者:何虎生,出版:台海出版社

1938年2月10日,蒋介石向周恩来表示,他无意取消各党派,也不是不容许它们存在,最大的希望是使它们溶成一体。后来,在武汉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前后,蒋介石又接连两次谈话表明他对党派问题的态度。他说与其用政权力量抑制其他党派或思想的存在,不如把其他党派溶化在一个信仰一个组织下,使它们都能为国家和民族前途作出贡献。

其实,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蒋介石对这种“溶共”政策就有了较周详的构想。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了国共合作的主张,只是在合作的方式上心存疑问。1937年5月,蒋介石对周恩来提出了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的主张,具体办法是: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推出同等数量的干部,共同组成国民革命同盟会,蒋介石为主席,拥有最后决定权;由同盟会讨论决定两党对外的一切行动和宣言;同盟会在进行顺利后,如果情况允许,可以扩大为国共两党合组的政党,也可与第三国际发生关系,并由此坚定联俄政策,形成民族国家间的联合。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要把共产党合并到国民党中,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这样,既顺应了民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又实现了自己孜孜以求的“安内”目标,何乐而不为呢?正因为看到了蒋介石的这种用心,周恩来拒绝了他的提议。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蒋介石“溶共”的心情更为迫切,并且更加注意策略,注重用政治方式达此目的。国共如何溶成一体呢?蒋介石认为,共产党独立于国民党之外,“跨党”是绝对不行的。

在参加完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后,蒋介石转道桂林去重庆。桂林,素来就以“山水甲天下”闻名于世。由于当时国民党桂系势力在当地实行了比较开明的统治,大批从沦陷区撤退大后方的文人学士、社会名流汇集桂林。在抗日的旗帜下,各界人士求同存异,桂林一时呈现出比重庆还活跃的生机。蒋介石也为当地人文荟萃,济济一堂的新气象感动,再次萌生了并党的欲望。

12月6日,蒋介石在桂林会晤了周恩来,继续商谈国共关系问题。对于国民革命时期的经历,双方都记忆犹新,但是感受却截然相反。蒋介石明确表示,不赞成中国共产党保留党籍加入国民党这种跨党合作办法。他说,中共既然实行三民主义,最好与国民党合并成一个组织。如果此点可谈,将邀请毛泽东面谈。如果中共全体加入做不到,可以先由一部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但是绝对不能跨党。周恩来对于这种取消共产党独立性的合作方式当然予以拒绝,话虽委婉,意思却毫不含糊。意识到事无可为,蒋介石此时则表示:如果考虑合并之事不可能,就不必邀毛泽东到西安会谈了。桂林会谈表明蒋介石仍然希望利用国共合作的机会,以统一战线来削弱共产党的实力,进而达到“溶共”的目的。在第二年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他的这种思想开始明确公开地表达了。

12月12日,蒋介石在重庆又约见参加国民参政会的中共代表王明、博古、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继续洽谈。由于前几次会晤都不欢而散,而蒋介石溶共并党的心情又如此的强烈,这次他说得很激动:“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或共产党取消名义将整个加入国民党我都欢迎,或共产党仍然保存自己的党,我也赞成,但跨党办法,是绝对办不到的。我的责任是将共产党合并于国民党成为一个组织,国民党名义可以取消,我过去打你们,也是为保存共产党革命分子合于国民党。此乃我的生死问题,此目的如达不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战胜利了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的这个意见,至死也不变的。”

中共参政员则解释:“一个组织办法做不到,如跨党办法做不到,则可采取我们提议的其他方式合作。”但是在蒋介石看来,唯有国民党才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角,解决中国党派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其他党派都消溶于国民党,正如后来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明确表达的那样,他始终认为:“本党是创造民国领导革命的唯一大党”,“如果本党今后能日趋健全,日益充实,负得起革命建国的责任,不仅共产党尊重本党,服从领导,国内现在一切党派,都必然消溶于三民主义之下,共同为完成国民革命而努力丝毫没有问题。”会谈持续了五六个小时,相持不下,最后不了了之。

[责任编辑:高飏]

标签:蒋介石 溶共 抗战 中共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