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清末“海防与塞防大辩论”的历史比较与战略思考


来源:新华网

阿古柏叛乱发生后,“海防派”一度要求放弃新疆,将有限军费用于东南海防。而左宗棠力排众议,多方筹集资金,最终挽回西北局势,保住了新疆的版图。(资料图)基于海防安全的历史比较与战略

阿古柏叛乱发生后,“海防派”一度要求放弃新疆,将有限军费用于东南海防。而左宗棠力排众议,多方筹集资金,最终挽回西北局势,保住了新疆的版图。(资料图)

基于海防安全的历史比较与战略思考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陆权思想为主导,因此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一次关于海防和塞防的战略大辩论,对我国国家安全尤其是海防安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海防与塞防的冲突

1、基于历史的争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陆性的民族,民族的发展是由西到东,虽然很早就达到了海岸线,但几乎从未进一步向海洋作大规模或有计划的开拓。中国的外患主要在北面(包括东北和西北),而海疆在明代以前都是最太平的边界。所以此前很少有人在战略领域关注过与海洋有关的因素。①受长期的陆权思想影响,加上晚清政府采取背海向陆的政策,中国的国门终于1840年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所打开。西欧海权和俄罗斯陆权同时进军东亚,遂产生“千古未有之巨变”。中国历史上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源于1874年,之前有阿古柏政权进犯北疆,俄国侵占伊犁。英国为防新疆落入俄国之手,不仅在外交上承认阿古柏政权,还向其提供武器,同时土耳其帝国也阴谋插手新疆地区,使得西北边疆危机重重。1874年,日军借口牡丹社事件,大举进攻台湾,东南沿海防务又告危急,由此直接引发了清廷内部的海塞防大讨论。作为主张海防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以“海疆备虚”为由,奏请朝廷暂罢西征,放弃塞防,建议“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作为塞防的代表人物,左宗棠则极力反对,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这场大讨论一直持续了数月之久才有结论。光绪元年(1875)4月,清廷采纳左宗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原则,一面命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收复失地;一面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至此,“塞防”与“海防”之争大体说得上尘埃落定。

2、海、塞防之争的影响。李鸿章和左宗棠作为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无论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还是左宗棠的“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时至今日仍有其闪光的地方,并且双方参与这场大辩论的精英人物都留下了不少有远见的思想。就战略而言,通过这场大争论,中国已经延续千年的国防战略格局已经开始转变,海防逐渐成为国防重心,认识到中国正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在加强海防的奏折中提到:“目前所难缓者,惟防日本为尤亟。以时局论之,日本与闽浙一苇可航。倭人习惯食言,此番退兵,即无中变,不能保其必无后患”。文祥当时的观点虽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有误,但将日本视为中国主要假想敌这一点,对于今天仍然具有警醒的价值。左宗棠的贡献在于,辩证地分析了当时的战略形势,担心“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并反对以牺牲“塞防”来保全“海防”。他把西北防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认为新疆乃国家西北屏障,国防要冲。重新疆是为了保蒙古,保蒙古是为了卫京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左宗棠与李鸿章有“塞防”与“海防”之争,但并不能就此认为二人完全在长期的国防上持相反观点。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人物,左、李二人在军队现代化上的观点是一样的。左宗棠大力创设和扶持福州船政局就证明了他的海防意识。而李鸿章也不是只搞海军。

[责任编辑:胡楠]

标签:中国 海防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