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哪位部级高官因常被妻子打得满院乱跑而杀妻?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4年4月的一天晚上,在吕的家里,一位朋友见到陈俊红手持水果刀,追刺吕德彬,吕德彬打不过身强力壮的妻子,吓得到处跑。

据吕德彬的前妻,河南农大老师郭秀婵说,10月17日当天晚上9点多,她接到吕的妹妹的电话,“说明天早晨6点多要宣判”。此前的一审是她和吕德彬在北大读研究生的女儿参与,女儿开学后,吕的妹妹参与了二审。

因为路途遥远,郭秀婵没通知在北京上学的女儿。郭秀婵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实际上不是宣判而是执行死刑。当天上午接到电话后急忙从北京赶回的女儿在当晚7点多才抵达郑州,此时的吕德彬已经被火化。

郭秀婵说,吕德彬死前颇有些凄惨,“就是他的妹妹带着他的儿子见了两分钟”,而“我姑娘回来就是骨灰了”。奔袭千里赶来的女儿,最终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

四面吕德彬

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什么样的动机让已经52岁的、在众人眼中文质彬彬的吕德彬甘于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杀害已经为自己生了一个儿子的妻子,最终让一个家庭以如此惨烈的结果收场。

在记者采访的诸多知情人中眼中,吕德彬一直是个口碑不错的人:曾做过河南农大副校长的吕德彬在自己学生眼中“为人爽快,没架子,对待学生很和蔼”;吕德彬的朋友则认为吕“很讲义气”,“做了副省长也没架子,见了人总是很热情的说话”;在学术上,吕是著名的小麦栽培专家,成绩斐然,甚至在他当了副省长后依然卷起裤腿下到田里;连吕的律师也说,“作为早期的留美博士,他素质非常高”。

然而,就是这个“和蔼的”、“为人不错的”、“卷起裤腿下到田里”的农业专家出身的副省长吕德彬,雇佣杀手将妻子残杀。

因为“痛心”,吕德彬的一些朋友拒绝谈论他。另一些人把这归罪于他的不幸婚姻: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副省长的吕德彬,娶了一个小学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陈俊红做第二任妻子——这是一个被众人认为很“泼”的女子,吕德彬最终因两人感情不合动了杀心。

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吕德彬自身的性格因素和作为知识分子从政后应对能力的欠缺或许也是重要原因。他也在不同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并最终玩火自焚。

留美博士吕德彬

吕德彬1953年5月出生于河南鄢陵县大马乡义女村,少年时生活清苦。他的叔叔吕井说,吕德彬父亲残疾,母亲有病,吕德彬从小就很能吃苦。当时读书条件很差,但吕表现很好,十几岁时就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

1975年,初中毕业的吕德彬恰逢河南农学院(现河南农业大学)招生。因为吕根红苗正,便被村干部推荐去河南农学院做工农兵学员。

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吕德彬牢牢地抓住了它。据当时就和他认识的一位河南农大老师说,作为工农兵学员的吕德彬学习不错。

此时河南农学院刚因为文革迁到许昌,条件艰苦。但吕德彬一个月有26块钱的助学金,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还幸运地受到了导师范濂的赏识,大学毕业后成为河南农大第一批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遗传育种。

1982年,硕士毕业的吕德彬放弃了到农业部工作的机会,留校任教。此时恰逢范濂要到了一个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留学的名额,一位当时在农大外事办的老干部说,因另一个学生身体达不到出国标准,吕被选中,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留美学生。此前他刚刚和第一任妻子郭秀婵结婚。

据两年后去美国陪读的郭秀婵说,在美国的吕德彬学习刻苦,当时文凭还没有相互承认,吕只能再从硕士读起。“他是自费生,必须给老师打工做研究,老师才给他生活费。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在实验室,很苦,除了学习还要养家。”期间他还做了中国留美学生联谊会副会长。

1988年,吕德彬获得博士学位,根据2003年7月5日出版的《中国统一战线》杂志报道说,吕德彬“谢绝了包括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公司、院校的邀请,甚至包括北京的工作机会”,回到了河南农大。

[责任编辑:蔡信]

标签:吕德彬 副省长 河南 杀妻 中共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