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史学家评曾国藩
2009年02月08日 17:32书摘 】 【打印

曾国藩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对内外官员只知道献媚讨好,阿谈逢迎,欺上压下,进谗诬陷,善于责难倾轧,而不肯陈述己见的腐败之风,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他竟然告诫咸丰皇帝不要因小失大,抱怨他不该用“无庸议”三个字堵住群臣的嘴巴,不让说话。他主张对于“用人”、“行政”大权,要让有关的官吏们去讨论。

曾国藩敢于大胆陈言,甚至抱怨皇帝,是当时一般官僚所办不到的。那时,讲真话的人会有杀身灭族之祸。他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呈上后,又觉得自己学道未深,过伤激直,不免有些担心。但是,曾国藩完全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他的言词激切,也是出于对清朝皇帝的忠心,所以并没有激怒咸丰皇帝。咸丰看后,不仅没有发怒,反而破格召见了他,并用好言劝慰解释了一番。曾国藩实在是侥幸得很。

1852年春,曾国藩针对鸦片战争后造成的银贵钱贱,财政与货币流通情况的混乱,人民生活下降的现实,又向皇帝上了《备陈民间疾苦疏》和《平银价疏》,对民间疾苦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对吏治腐败和社会不安,也提出了一些补救的办法。

曾国藩早期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出于对封建朝廷的忠心,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当然不可能挽救清王朝衰败的国势。他的一些主张,尽管在客观上对民间疾苦表示了一定的同情,但都掩盖和抵销不了他后来与人民为敌的罪行。

四、与人民为敌

1852年,身任吏部侍郎的曾国藩,突然接到咸丰皇帝的谕令,要他到江西去主持科举考试。当时,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钦差大臣李星沅率兵前去镇压,兵败身死。接着,咸丰皇帝派赛尚阿带兵继续讨伐,又遭到失败。不少州、县已被起义军攻占,一些地方官员被起义军杀死。告急文书不断飞向京城,北京城内从前宫后院到大街小巷,到处议论纷纷,人心惶惶。曾国藩在接到谕令以后,心灰意懒,忧心忡忡,不去吧,舍不得朝廷放考差这个荣耀差事,去吧,怕一旦有什么不测,掉了脑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终于硬着头皮出发了。

曾国藩刚走到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又突然接到母亲病战的丧报。他痛哭流涕,一边上书皇帝请求回家治丧,一边准备行装,半路转回湘乡老家。

回家不久,曾国藩听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占府夺县,横扫了广西,接着进入湖南、湖北,攻下武汉,杀湖北巡抚常大淳。这时,站在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曾国藩,颇有国破家亡的预感。

曾国藩有位同乡好友,叫郭嵩焘,此时正值1853年春节在湖南湘阴老家探亲。在家乡,他亲眼看到农民抗租、抗捐、闹风潮;又听到湖南民间秘密反清组织天地会也公开活动起来,并有部分会众结伙投奔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当地的地主、绅士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怎么办呢?郭嵩焘决定连夜奔湘乡,到大界里去找曾国藩商量办法,准备发动地方乡民,征集壮丁,编练成团,严加训练,用来防“盗匪”,保家园。

其实,曾国藩已在春节前接到谕旨,要他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团练乡民,搜查土匪”。曾国藩觉得心头大患是太平军,而不是各地方的小股“土匪盗贼”。所以当郭嵩焘来找他时,他婉转地透露了“团练乡民,搜查土匪”是“舍粤匪(太平军)而求协从,舍豺狼而问狐狸,此近来大不平之事也”;另外,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的身份不够明确,虽然官至侍郎,但是受命帮办湖南团练,处在“不官不绅”的地位,要职无职,要权无权,各地的兵勇,既不受自己调遣,外省的饷项,亦恐不愿供应。所以,他打算以为母守丧为借口,奏请皇上,辞掉帮办团练的职务。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冬青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