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史学家评曾国藩
2009年02月08日 17:32书摘 】 【打印

郭嵩焘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曾国藩一向有澄清天下大志,在这动乱的年头,只有曾国藩才能拯救大清,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建议曾国藩舍孝求忠,实现自己的大志。

曾国藩觉得郭嵩焘的看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大清的天下如此不稳,靠朝廷那几支八旗兵和绿营兵,想剿灭太平军是无济于事的。八旗兵主要由满、蒙兵士组成。清军入关后,近二百年,八旗兵基本无仗可打,又不训练,成了一些披着盔甲的花花公子,毫无战斗力。后来虽然增设了绿营兵,但是,平时,将官只知道抽鸦片,争军饷,偶尔遇到行军打仗,又贪生怕死,跑得比谁都快。曾国藩对清政府军队的腐朽无能,是有深刻了解的。因此,他摇头叹气,感到国家的正规军打不了大仗,仅靠团练剿灭地方“土匪盗贼”,即便能奏效,也是治标不治本。当今要务,是对付太平军,而对付太平军,靠团练是无济于事的。

曾国藩正在犹豫中。郭嵩焘却说,既然清朝原有军队无能,帮办团练万不可辞。应该以团练为基础,创立一支新式军队。这样一来可以施展自己的雄才,二来也捞个忠于朝廷的美名。你何乐而不为呢?

曾国藩经过再三思考,最后,终于坚定了决心,欣然接受了在长沙“帮办团练,搜查土匪”的清廷谕旨。从此,曾国藩死心踏地投入了剿杀农民起义的反动事业,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

五、别树一帜练湘军

曾国藩在湖南帮办团练,正是太平军金田起义后的第二个年头。太平军打到那里,清军便不溃即散。在太平军的影响下,各地秘密反清组织也活跃起来,使得清朝地方封疆大吏惊慌万状。曾国藩出于反动地主阶级的本分和施展自己“雄才大略”的迫切心情,决心充当满洲贵族的走卒,积极镇压人民的反抗。他在组织团练的同时,几天内杀戮具有反清思想和反清行动的人近千名,湖南的反清活动一时处于低潮,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曾剃头”。

曾国藩认为八旗绿营的营伍习气和调遣成法,就是岳王(岳飞)复生、孔子再世也不会更铸其面目,改变其恶习。然而,团练仅是地方武装,它虽可辅助八旗绿营抵制革命,但并不能补救八旗绿营腐朽疲弱。团练又不支取清政府的粮饷,终究不是正规军,缓急终不可恃。所以,八旗绿营、团练必须抛弃,改弦更张,别树一帜,改招募团丁为官勇,粮饷取之于公家,束伍练技,以备不时之卫。当时,湘乡县令朱孙诒,为了对付天地会等会党起义,曾由王珍、罗泽南、康景晖各集团丁数百人,亲自调遣,他们镇压了当地的会党起义,号称强悍。1852年底,湖南巡抚张亮基檄调这支团勇约千人来守卫长沙。于是,曾国藩就以这支团勇为基础,分左、中、右三营,制定营制,称为湘勇。这就是湘军的开始。

湘军成立后,于1853年春派往衡山镇压会党起义。嗣后又招募三千余人,于同年夏增援南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在南昌,湘军虽然被太平军打败,但却表现了湘军凶悍敢战的反革命精神。从此,曾国藩加紧招募湘军。同时他还认为,湖南和长江流域,江河纵横,烟波浩荡。陆军虽粗具规模,但兵还不精,如果没有一支水上劲旅,就很难实现剿灭太平军,澄清中原的大志。所以,在加紧训练陆军的同时,非添置水师不可。于是,曾国藩马上向咸丰皇帝写了奏章,请求皇上批准他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制造战船,训练水师。

1854年,经过两年的时间,湘军粗具规模。陆军分为大营、小营,湘乡人编入各大营,外地人编入各小营,分属湘军各大营,共五千多人,由塔齐布和罗泽南率领。水师有战船二百四十余艘, 坐船二百三十多只,分为十营,共五千余人,由褚汝航、褚殿元、杨载福、彭玉麟统领。这样,湘军成为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反革命武装。

湘军不仅具有正规的规模,且具有八旗绿营所不曾有的特点。它是以地域、封建关系固结内部;以反动的程朱理学为思想武器;以抢劫掳掠和封赏官爵来鼓舞士气。曾国藩严格规定:湘军中不要八旗绿营入营已久的老兵,不用守备以上的旧将。他想以此种组织手段,彻底杜绝八旗绿营的衰颓习气。在选拔统领方面,他规定了四条标准:第一要有治兵的才能;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于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他说四者缺一,则万万不可带兵。他还认为应选之人必须有忠义血性。如果没有忠义血性,纵然貌似四者,终究也是不可靠的。他凭着个人的阅历,通过同乡、同族、亲友、同学、师生等种种关系,把一些所谓“宿儒”、“生员”等封建知识分子,网罗在自己身边,有的委任统领,有的充当幕僚。这些人没有八旗绿营将领的积弊陋习,是湘军的中坚。曾国藩对他们总是温文尔雅,甜言蜜语,不尚空谈,而他们又死心塌地的忠于曾国藩。这些人都是讲究程朱理学的,彼此之间常以 “名教”、“纲常”互相激励,有着死心塌地的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共同目标,这又是湘军的反动思想武器。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冬青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