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太平军迅猛的发展势头,当时就有人指出:“依大势看来,粤今乱清,犹昔清之乱明耳。……当是时也,清之败明,势如摧枯,然清今受困于粤,与明初受困于清者,势之相出(去)不远矣。”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11页。[2]本人寡见所及,只有龙盛运先生在所著《湘军史稿》最后分析了湘军成功的原因,很全面,也很精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8—496页),但还有可补充之处。其他一般只在湘军在某战役或某局部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才会述及湘军获胜的原因,但这些只是具体的、个别的原因,并不能反映全貌。[3]曾国藩后来总结湘军成功的原因时说:“江楚诸省幸获成功者,大抵皆有得力将领,其权素重。”见《曾国藩全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5页。[4]湘军内部主要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江忠源四个派系,因江忠源去世得早,所以本文所谓的湘军领导层主要指曾、胡、左三人。其中,曾国藩是核心人物。[5]《曾国藩全集》,第6873、6883页。[6]《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1927页。[7]《左宗棠全集》第15册,岳麓出版社1996年版,第642;《左宗棠全集》第15册,第658页;《胡林翼集》(二),岳麓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8]《曾国藩全集》,第6878、6875页。[9]《曾国藩全集》,第5140、6880页。[10]《胡林翼集》(二),第209页。[1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第312页。[1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第326—327页。[1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第313页。[14]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四),第735页。[1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第311页。[16]《曾国藩全集》,第4666—4667页。[17]王定安:《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页。[18]转引自萧一山:《曾国藩传》,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版,第88页。[19]杨国强:《百年嬗蜕》,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90页。[20]《曾国藩全集》,第5151页。[21]《曾国藩全集》,第5192页。[22]《曾国藩全集》,第5187页。对于当时清军的营伍习气,曾国藩是非常痛恨的,也多次作了深入的揭批,内容大同小异。这里再摘录几条,以供参考。如在《与魁荫亭太守》中,他说清军“习气太盛,安能更铸其面目而荡涤其肠胃?恐岳王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在《与王璞山》中,则说“盖近世之兵,孱怯极矣,而偏善妒功忌能,懦于御贼而勇于扰民”,“以今日营伍之习气,与今日调遣之成法,虽圣者不能使之一心一气”。在《与文任吾》中,说“近时所调之兵,天涯一百,海角五十,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此营即败,彼营调臂而不顾,侈口而微笑,各营习见。夫危急之际,无人救应,谁肯向前独履危地,出万死之域,以博他人之一微笑?以是相率为巧,近营则避匿不出,临阵则狂奔不止,以期于终身不见贼面而后快”。在《与吴甄甫制军》中,说“痛夫今日之兵,东调五十,西调一百,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胜则相忌,败不相救,万无成功之一日”。在《与袁筱房曾香海》中,说“近时各营之兵,东调一百,西拨五十,将与将不和,卒与卒不习,胜则相忌,败不相救,即有十万众在我麾下,亦且各怀携贰,离心离德。居今之世,用今之兵,虽诸葛复起,未必能灭此贼也”。在与《湘潭绅士公信》中,说“近日之兵孱劣极矣,当其调遣之时,东抽一百,西拨五十,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及夫与贼相逼,各怀观望,胜则相忌,败不相救,虽以古来之名将,用今日之尫兵,亦恐无以变其习气。”[23]《曾国藩全集》,第174页。巧的是,就在曾国藩上此练兵折的前三天,左宗棠在为湖南巡抚张亮基代拟的奏折中,也提出了练兵的设想,建议“委明干官绅,选募本省有身家来历、艺高胆大之乡勇一二千名,即由绅士管带,仿前明戚继光束伍之法行之”(《左宗棠全集》第9册,第25页)。由此可见,湘军领导层针对清军的孱弱无能,都不约而同有另立新军、取而代之的想法。这是他们比当时官僚高明的地方,也是湘军得以成军的思想基础。[24]《曾国藩全集》,第5189页。[25]《曾国藩全集》,第5236页。[26]《曾国藩全集》,第5235页。[27]《曾国藩全集》,第5236页。[28]《曾国藩全集》,第5231页。[29]《曾国藩全集》,第5266页。[30]《曾国藩全集》,第5252—5253页。[31]《曾国藩全集》,第188页。[32]《曾国藩全集》,第5255页。[33]王定安:《湘军记》,第338页。[34]《曾国藩全集》,第5199页。[35]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9页。[36]《曾国藩全集》,第5236页。[37]《曾国藩全集》,第7734页。[38]《曾国藩全集》,第6484页。[39]《曾国藩全集》,第199页。[40]罗尔纲:《湘军兵志》,第101页。[41]《太平天国资料》,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79页。[42]《胡林翼集》(二),第754页。[43]《左宗棠全集》第6册,第198页。[44]《曾国藩全集》第19册,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56页。[45]《曾国藩全集》,第6083—6084页。[46]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47]《曾国藩全集》,第5701、5319页。[48]《曾国藩全集》,第5319页。[49]《曾国藩全集》第19册,第385页。[50]《胡林翼集》(二),第438页。[51]《左宗棠全集》第10册,第238页。[52]《曾国藩全集》,第5697页。[53]罗正钧:《左宗棠年谱》,《左宗棠全集》第20册,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第17193页。[54]《左宗棠全集》第1册,第175页。[55]《胡林翼全集》(二),第283页。[56]《胡林翼全集》(二),第585页。[57]《胡林翼全集》(二),第724页。[58]《胡林翼全集》(二),第552页。[59]《曾国藩全集》第21册,第704页。[60]《胡林翼集》(二),第471、202页。[61]《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页。[62]《曾国藩全集》,第5207页。[63]《曾国藩全集》,第5261—5262、5269—5270页。[64]《曾国藩全集》,第5560页。[65]《曾国藩全集》,第5229页。[66]徐珂:《清稗类钞》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1406页。[67]《胡林翼全集》(二),第226页。[68]《胡林翼全集》(二),第202页。[69]《曾国藩全集》,第6529页。[70]《胡林翼全集》(二),第227页。[71]《左宗棠全集》第14册,第433—434页。[72]《曾国藩全集》,第5163页。[73]《曾国藩全集》,第6485页。[74]《曾国藩全集》,第6485页。[75]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09页。[76]刘体仁:《异辞录》,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卷1,第21页。[77]《曾国藩全集》,第5467、5443、5441页。[78]《曾国藩全集》,第5381页。[79]《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页。[80]《清史稿》,第3949页。[81]转引自罗尔纲:《湘军兵志》,第1页。[8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作者简介:李志茗,男,福建人。200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供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
李志茗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