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立武勋:曾国藩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009年02月08日 16:58曾国藩研究网 】 【打印

然而,在当时“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的情况下,不仅急需人才,还急需人才发挥作用,所以湘军领导层在大量招引人才的同时,也着力加以培养。其中,曾国藩最为精心,成效也最明显。他将天下事概括为军事、吏事、饷事、文事四类,要求每人至少必须学习并掌握一类:“习军事则讲究战攻、防守、地势、贼情等件。习吏事则讲究抚字、催科、听讼、劝农等件。习饷事则讲究丁漕、厘捐、开源、节流等件。习文事则讲究奏疏、条教、公牍、书函等件。”[73]至于学习的方法,曾国藩认为不外“学”和“问”两字,“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问于当局则知其甘苦,问于旁观则知其效验”[74]。总之,只有勤学多问,才能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曾国藩培养人才可谓不厌其烦,费尽心思,犹如塾师严格管教自己的学生一般。对自己身边的幕僚,他不仅亲出题目,进行每月两次的定期考试,而且经常借助茶余饭后的闲暇,谈古论今,倾心教诲。李鸿章后来回忆自己在曾幕中的生活时,津津乐道的总是曾国藩诲人不倦的情形。他满怀深情地说:

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的。他自家偏一些不笑,以五个指头作把,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教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这真被他摆布苦了。[75]

吾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虽寻常赠遗之物,使幕府皆得见之,且询其意。是时,或言辞,或言受,或言辞少而受多,或言辞多而受少,或取乎此,或取于彼。众人言毕,老翁皆无所取而独抒己见,果胜于众。然后,心悦诚服,受化于无形焉。[76]

对不在身边的幕僚,他主要采取通信、批示的形式,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教导,既有指点劝诫,又有鞭策鼓励。这在其《批牍》与《书札》中随处可见,不胜枚举。而在给一些亲信幕僚的信中,曾国藩更是循循善诱,关怀备至。李榕在外带兵期间,他悉心训迪,不遗余力:“今既受统领重任,务祈绌己之聪明,贬己之智术,……处处出于至诚,则人皆感悦,而告之以善矣”;“凡与诸将语,理不宜深,令不宜烦,愈易愈简愈妙也”;“凡临敌观气色,有二可虑:骄气则有浮淫之色;惰气则有晻滞之色,望体察而补救之”;等等。[77]李瀚章在江西负责报销局时,曾国藩也问寒问暖,体贴入微:“报销开局,总以迅办为妙,早一日有一日之益,速一日省一日之费。局用不可太啬,饮食须丰洁。从前办数年苦粮台,此际宜办数月甘报销。”[78]不难看出曾国藩对其幕僚的培养和勖勉是全方位的,因而,他不仅赢得其幕僚的敬重和爱戴,纷纷尊之为师,而且也吸引了大量士人的投效,归之者如流水。就此而言,曾国藩帐下强将如林、幕中济济多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曾国藩外,胡林翼、左宗棠等也非常注重培养和调教人才,所以在他们的身边也集中了一大批良佐虎将,为镇压太平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可见,湘军之所以能够成一时之功,扑灭太平军,与其领导层的善于网罗人才和作育人才也分不开。

湘军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地方武装,刚开始并不被人看好,甚至还饱受非议和排挤,要将这么一支处境不佳、处于困顿制中的偏师部勒成一支“能成殄寇之奇功”[79]的劲旅,湘军领导层所必须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以上仅是其荦荦大者,但足以看出湘军领导层对湘军“卒平巨憝”[80]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难怪现代著名军事学家蒋方震会惊奇地说:“湘军,历史上一奇迹也。书生用民兵以立功勋,自古以来未尝有也。”[81]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钦佩地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完满乎?”[82]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李志茗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