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立武勋:曾国藩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009年02月08日 16:58曾国藩研究网 】 【打印

(四)围城打援。尽管湘军领导层都不主张攻打坚城,但太平军毕竟不是飘忽不定,流动作战,而是据有坚城,严防死守。战争打到后来,湘军就不得不面临攻城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城池。正如胡林翼所说“名城不围,则贼不来救,亦必不能得战”[57],因而必须围城攻坚。那么如何围城攻坚呢?湘军领导层的办法是围城之后,先打援军,再打守敌。湘军的围城很有特点,即在城外挖筑两层濠墙,安营在其中,其前濠墙用来围困城内守军,后濠墙用来阻挡救援来敌。然后在此深沟高垒以求自固的基础上,着重打援。一般来说,打援的兵力要多出围城军一两倍。胡林翼就强调说“假如以万人围城,……必须留二万余人或三万人作战兵、援兵及雕剿之兵”备战,[58]只要歼灭了“援贼”,“城贼”也就插翅难逃。1860—1861年的安庆之战就是湘军用围城打援战术而获胜的经典战役。是役,曾国藩、胡林翼以曾国荃一部围城,李续宜、多隆阿、鲍超等军打援。在历时1年的战斗中,曾国荃挖筑了三层濠墙,内困安庆守军,外阻太平军援军,而李续宜、多隆阿、鲍超等也在外围积极打援,虽然战斗惨烈,险象环生,但都化险为夷,击退了太平军强大的援军,确保了安庆战役的胜利。后来的天京也是被湘军用此法攻陷的。可见,围城打援将湘军领导层上述战与守、主与客的战术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以守为战、以战为守,始终掌握战争主动权,而且还能既歼敌,又攻坚,一举两得,因而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战术,是湘军领导层不断总结实战经验的结晶。

湘军领导层的战术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以外,还有水陆配合、齐头并进以及集中兵力应敌、重士气轻成败等,加上他们用兵不拘成法,善于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不断改进作战方法,因而他们能够在战场上逐步确立优势,最终取得胜利。

五、善于求才与育人

湘军领导层不仅重视人才、爱惜人才,而且善于识拔和任用各种人才。曾国藩将人才视为关系国家兴衰强弱的首要问题,说:“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59]胡林翼也说:“大抵为政之本,在于得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60]可是,清王朝自乾隆中后期以后,由于贪庸当道,政以贿成,导致“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61],陷入人才危机之中。因而,湘军领导层在视事伊始,就不得不以求才和育才为急务。

曾国藩每到一地,即广为寻访,延揽人才。在长沙办团练时,他作《招某绅耆书》,“孳孳勤求,冀得乡邦贤士,不我遐弃,肯辱惠顾”[62]。在衡州练兵时,他致函黄冕,请他来帮忙造船;又分别函邀李元度、黄淳熙入其幕府谋划机宜,并请他们举荐同乡友好,前来效力。[63]在安徽作战期间,他指示幕僚李瀚章说:“仆已缄托各处荐人如有来者,祈阁下优加礼貌,先给薪水,徐察其才之大小而位置之。”[64]曾国藩不仅自己求才不遗余力,而且也乐意为别人推荐人才。如1853年,他向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推荐安徽士绅、官员10多人,其中包括后来鼎鼎有名的李鸿章,“李少泉编修,大有用之才,阁下若有征伐之事,可携之同往”[65]。此外,他还给刘蓉、骆秉章等推荐过人才。

胡林翼认为人才随时都会出现,并不缺乏,关键是居人上者不知求人。因此,他很注意搜罗人才,只要属下有一技之长、一行之善,他都不吝表扬,积极推荐。如果有志士能人,即使隐居不仕,他也千里招致,务尽其用。平时在接见下属或亲朋好友时,他“必问所见人才,所学何方,已效安在,且令指实事一一证之,兼注考语”[66],记录在册,以便日后延揽。他还函请汉阳知府刘齐衔留意人才,“苟有一节之可取,一行之足称者,乞手函示我”[67];授意幕僚严树森“编列条目,征求事实,饬司、道、府各举所知,其有奇才异能必须度外汲引者,别作一格,均以公牍举荐”[68]。而尤值一提的是,胡林翼还在湖北省城武昌设立储才馆(后改名宝善堂),用来安置招揽而来的人才,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给予相应的职务。可见,胡林翼对人才的搜求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那么,怎么样的才算是人才呢?湘军领导层的答案是出奇的一致,即德才兼备,以德为主。曾国藩说:“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69]也就是说,如果德才不可兼得,他宁要有德无才的人,也不要有才无德的人。同样,胡林翼也如此,他说:“大抵圣贤不可必得,必以志气节操为主。……有气节,则本根已植,长短高下,均无不宜也。”[70]意思是说像圣贤那样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一定能得到,但只要德行好,能力高低就无所谓了。而左宗棠也说:“人不可无才,然心术究是制事根本。心术不正,而才具觉优,则所谓才者亦只长恶济奸、自便其私而已,于实事何益?”[71]简言之,用人应该看重才干,但更应看重的则是心术,即道德操守。湘军领导层之所以会如此重视人才的道德水准,是因为当时士风败坏,人欲横流,从上到下都孜孜求利,惟利是图,“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72],所以他们才突出道德的重要性,惟德是举。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李志茗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