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立武勋:曾国藩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009年02月08日 16:58曾国藩研究网 】 【打印

除了战略合宜之外,湘军领导层在战术上也有其突出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战前审察机势。湘军领导层认为战前应该着眼全局,认真研究敌我双方的情况,尤其要把察看地形作为决胜运筹的第一要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胡林翼就指出:“兵事不在性急于一时,惟在审察乎全局。全局得势,譬之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42]左宗棠以“审机甚微”著称,他说:“窃维用兵一事,在先察险夷地势,审彼己情形,而以平时所知将士长短应之,乃能稍有把握。……平时用兵,亲临前敌,于地势、贼情、军情审之又审,尽心力图之,可免贻误。”[43]就是说用兵作战应事先对地势、敌我双方情况等摸透弄清,才能打有把握之战。而曾国藩认为战前不仅主将应该事先察看好地形,就是下面的基层军官也应该让他们做做这个功课,“须令哨长、队长轮流前往该处看明地势,小径小溪,一丘一洼,细细看明,各令详述……,或令绘图呈上,万一有出队迎战之时,则各哨队皆已了然于心”[44]。湘军统将中,塔齐布、罗泽南、王錱、刘典等也都以善看地形有名于时。其中,王錱的做法尤为特别:每在临战前一夜,召集各营官,与之畅论贼情、地势。然后取出十余张地图,每人分给一张,令大家各抒所见,最后由他总结定计,将议定内容写在纸上,让大家人手各执一份。次日战罢,有与此议不符者,虽有功亦必加罚。[45]对此曾国藩非常欣赏和推重,说王錱有名将之风。正因为湘军诸将帅都善于审察情理和机势,又特别擅长于看地形,其克敌制胜的几率才不断提高,逐渐地立于不败之地。

(二)战时争取主动。《孙子兵法》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46]就是说善于打战的人能够调动敌人,将战争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湘军领导层深谙此道,用主客关系来阐明和实践这一基本的战争原则。曾国藩说“善用兵者,最喜为主,不喜作客”,自己用兵也“深以主客二字为重”。[47]所谓的“主客”,举例来说,就是“扑营则以营盘为主,扑者为客;野战则以先至战地者为主,后至战地者为客;临阵则以先呐喊放枪者为客,后呐喊放枪者为主”[48]。那么主客关系如何在战场上体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原则呢?曾国藩也做了具体的阐释:“凡扑人之墙、扑人之濠,扑者客也,应者主也。我若越濠而应之,则是反主为客,所谓致于人者也。我不越濠,则我常为主,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也。”[49]总之,在战场上应以主待客,以逸待劳,不主动出击,不主动应战,这样才能争取主动,伺机制敌。胡林翼也以此教导手下的将领说:“总须预先安排,以待贼之求战,……盖贼来求战,而官军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整御散,必胜之道也。”[50]而左宗棠则反其道行之,却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他不是坐等打呆战,而是主动出击,分兵数路,将敌人外围次要的力量肃清,以削弱、孤立其主力,逼迫其主动出战,然后他反客为主,消灭敌军。可见,湘军领导层各人的战法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他们战时争取主动的认识是一致的,因而他们能带领湘军获取胜利。

(三)以歼敌为上。针对太平军兵力占优又能攻善守的特点,湘军领导层达成一个共识,即不攻坚,不浪战,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标。左宗棠还未率军参与镇压太平军时,就认真研究了清军和太平军双方的战术特点,认为“官军长于野战,短于攻城;贼长于守城,短于野战。贼避短而用长,我弃长而就短”[51],所以屡战屡败,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多筑碉堡,以守为战,不攻坚城。后他领兵作战,也一再告诫属下“攻坚非善策”,“宜谋野战,不宜攻城”[52]。他还反对一味浪战以求胜的做法,提醒将士“击寇以殄灭为期,勿贪克省城近功,惮迂阻而忘大局”[53],就是说应着眼于歼灭敌人,而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免耽误大局。为此,他特地奏请朝廷论功行赏要“以杀贼多寡为劳绩高下”[54],而不要以攻城略地为准绳。胡林翼强调“军事之要,必有所忍,乃能有所济;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55],所以“用兵之道,全军为上策,得土地次之;杀贼为上策,破援贼为大功,得城池次之”[56],也力主打仗不应注重城地得失,要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消灭敌人。而与此相反,太平军就缺乏打歼灭战的思想,在其放弃武昌沿江东下的过程中,并没有乘机荡平两岸的清军;定都南京之后,也没有率先摧毁盘踞在附近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使敌人缓过气来,重新构成威胁,不得不用更大的力量去消灭他们。这么一来,就高下立判、优劣分明了,湘军是越打对手越弱,而太平军是越打对手越强,因而其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李志茗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