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钱”与“钞引”
盐商纳钱比例增大后,钱币的运输成为大问题,沉重的铜钱长途转输,耗费巨大。兴元元年(784),判度支元以为京师钱重货轻,在江东监院收得现钱四十万贯,想教江淮转运史韩“转送入关”。韩上奏说:“运千钱至京师,费钱至万,于国有害。”运一千,要费一万,运钱耗资如此之巨。于是,有一个便利的方法酝酿出来了,飞钱与便换便被运用到了榷盐法中。
飞钱用于榷盐法,盐商大贾可以将铜钱交到指定地点,换领票券往盐场兑盐,免除了盐商与官府的转输之劳,这个便利的办法迅速得到推广。
盐铁、度支、户部等官署,本来都有分司驻于各地,便自然成为飞钱兑换的机构。商人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谓之“便换”。榷盐法中的便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巡院纳榷,小铺粜盐”,纳榷是付榷价后换取盐券。扬州、白沙二处巡院曾一度改名为“纳榷院”,诸巡院往往积蓄着大量钱币。巡院多设于便于转输的交通要道,所储钱币随时可以调入京师或就近赡军。二是盐商入钱京师,取券往盐场兑盐。榷盐法还影响到榷茶法,榷茶法也援用了便换方式,方便了茶商。
榷盐法中的便换方式,与后来北宋的钞引制相似,宋人往往视钞引同于飞钱,飞钱是北宋钞引制的先声。
苏轼为民请命
宋代前期,盐制行榷盐法,与唐法相类似。不过钞盐之法正在酝酿之中,很多官员开始对榷盐法提出废止的建议。苏轼便是这众多官员中的一个。
苏轼给朝廷写过一个奏章,名为《乞罢登莱榷盐状》,为的是请求在山东登州莱州废止榷盐法。那是元丰八年,苏轼当时在登州任军州事。奏章大意是:
臣听到有人说近年来京东之地推行榷盐法,不仅获得厚利,而且没什么妨害,以为可以在大范围内实行。
依臣下看来,河北淮浙之地,因用盐稀少,推行起来可能较为便利。可是人们却不知道,京东过去贩盐小客,榷盐后没有了别的生计,大半去当了盗贼。独有为臣所管领的登州,三百里之地,地瘠民贫,没有商贾到这里来,这里的盐产,只是本地居民吃用。
现在榷盐入官,官府买盐价贱,比起灶户卖给百姓的价钱来,还不足三分之一,灶户因此大量失业,灶户逐渐逃亡,这是榷盐的一个害处。
居民本来居住咫尺大海,却强令他们吃很贵的食盐,深山穷谷之民,甚至无盐而食淡,这是第二害。
盐商不到这里来,煮好的盐堆着运不出去,盐仓有入不出,官仓全都装满了,许多盐只有露天堆放。如果卖不出去,这些盐过一二年就粪土不如了。官府因此亏失本钱,官吏因此被责罚,这是第三害。
官府得不到一毫之利而民人要受此三害,榷盐法是一定要废止才可。
听说莱州的情形,也是如此。拟提请朝廷,以实情出发,先行废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法令灶户直接卖与百姓,官府收取盐税。对于其余州军,再委派官员施行。
唐五代过渡时期,直到北宋初年,盐法十分苛刻,以致民不聊生。东坡先生为民请命,就是这样的一个背景。
苏轼登州之任,只不过匆匆五日。他一到登州,“入境问农,首见父老”(《登州谢上表》),了解民情,回朝后向皇帝提出两项治理登州的建议。其中一条便是罢登莱榷盐。他以为登州及邻地莱州近海,地瘠民贫,如果实行一律的榷盐政策,不独加重了百姓的贫苦,对国家财政收入也是有害无益,所以提出“先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
据清道光年重修《蓬莱县志》说:“蓬邑不食官盐,自宋代苏长公已条陈得免其累,洵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苏轼的奏议,写在他已经离开登州升迁之后,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心境。
那么宋代榷盐的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仁湘 张征雁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