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解放军宣传楷模评价蒋介石:震古烁今、空前绝后
2007年08月15日 08:20新华网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这种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曾使蒋介石产生“恐日症”,1934年曾散布过“三日亡国论”。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只是表象。从战争的全局、战争的本质分析,还有敌小我大,敌退步、非正义,我进步、正义,敌在国际上寡助,我国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哀兵必胜等多种因素。军事上敌强我弱是暂时的,我之长处敌之短处将是决定战争最终发展趋势的主导因素。

这种实力对比,使中日双方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战略方针。日本现有战力强大,而持续战争潜力不足,它国土小,人口少,兵源不足,资源贫乏,经不起长期消耗,因而采取速战速决战略,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色厉内荏。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颇有潜力,堪胜长期消耗,因而采取持久战略,一面消耗日军,一面培养国力以支持持久抗战。

周恩来召开记者会,介绍情况

1937年8月7日至12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一次最高国防会议,出席者有各战区、各省军政长官,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应邀参加会议。会议中心是制定抗战战略方针,明确宣布“敌之最高战略为速战速决,而我之最高战略为持久消耗”,即“持久消耗战略”。

8月18日,蒋介石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中公开宣布了“持久消耗”为战略方针。他说:“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消耗战。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们强横的兵力,我们就要以逸待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倭寇所有的,是他侵略的骄气,我们就要以实击虚,以静制动,拼死抗战,来挫折他的士气。他不能实现速战速决的企图,他就是失败,也就是我们的胜利。”

毛泽东在1936年7月16日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争取胜利的方针和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的基础上,于1938年5月发表《论持久战》小册子,明确地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它全面分析了抗日持久战的依据、特点和规律,把“持久战”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不仅为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提出了根本的战略指导,而且对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有重要影响。白崇禧得悉《论持久战》的精神后,非常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军事方针,并把其精神传达于蒋介石,蒋也十分赞赏。在蒋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以军委会名义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中共部队战斗在长城内外

与中共的持久战思想相比,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略存在许多不足。

(一)中共的持久战是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兵民为胜利之本”,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略则奉行的是一条单纯依靠政府、依靠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所以,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展开游击战,如鱼得水,有声有色。而国民党军队在河南、湖北交界处派出成建制的大部队与日寇打仗,却收效甚微,大部分都投降日军,成了伪军。

(二)中共的持久抗战是把基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之上,虽然也希望有外援,但争取抗战胜利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奋斗。国民党蒋介石的持久战则有严重的依赖外援思想,总是冀望苏美英的干预和援助来改变战局。

(三)中共的持久抗战是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强调以运动战为主,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蒋介石则把阵地战放在首要位置,实行消极防御的方针。蒋介石曾把“坚守阵地,凭借深沟、高垒、厚壁,粉碎敌人的进攻”当做“抗倭胜利的唯一要道”。这种阵地消耗战虽然也能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但限制了战果的扩大,容易增加自己的损失,用这种被动挨打的防御战很难实现战略持久的目的。连白崇禧都承认:“我们军事上的失败,可以说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战术不能与我们的最高战略相适应。”

   编辑: 唐毓瑨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