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毛泽东少年时曾被父亲什么评价激怒回骂并离家出走?


来源:广州日报

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一下激怒了我。我回骂了他,接着就离家出走。我母亲追着我想劝我回去。父亲也追上来,边骂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边,并且威胁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进水里。

核心提示: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一下激怒了我。我回骂了他,接着就离家出走。我母亲追着我想劝我回去。父亲也追上来,边骂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边,并且威胁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进水里。

毛泽东父母像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2012年6月20日B11版,作者:张明林,原题为:《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

评点父亲毛顺生

他(指毛顺生——引者注)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可记,他就叫我去干农活。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次的饭菜。他对雇工们作了让步,每月逢十五在他们吃饭时给鸡蛋吃,可是从来不给肉吃。对于我,他既不给肉也不给蛋。

——摘自胡哲峰、孙彦编《毛泽东谈毛泽东》第7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1版

【毛顺生简介】

毛顺生(1870~1920),名贻昌,号良弼,顺生是字,湖南湘潭人,毛泽东之父。一生勤俭,生财有道。他读过几年私塾,17岁时开始当家理事。虽然收入微薄,但他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终于积攒了一点钱,逐步还清了债务,赎回了父亲手里典当出去的田产,家业日益发达。毛顺生治家很严,他相信“吃不穷,用不穷,人无算计一世穷”这句老话。他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能继承家业的人,但也没有很大的理想。当孩子们刚到入学年龄时,就送往附近的私塾读书。他亲手教孩子们记账,训练他们双手打算盘,学会经商的本领。他要求孩子们个个成为精打细算的能人。当他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发家”要求时,就用“不孝”和“懒惰”来责备。但孩子们并没有走他所设计的生活道路。

解析:毛泽东对他父亲毛顺生的评价显然不同于对母亲的评价,对母亲只有崇敬和赞扬,对父亲则既有敬重,又有批评,既有怀念,也有抱怨。1936年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在与他的长谈中,曾多次提到他的父亲,语气幽默风趣。

毛泽东说,我父亲是一名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被迫当兵。退伍后通过勤俭,攒钱买回了自己的田地。当父亲成为中农后,开始做贩运谷子的生意,后来逐渐致富。毛泽东回忆道:“我刚识了几个字,我父亲就让我开始记家里的账。他要我学珠算。由于我父亲对这事很坚持,我就开始在晚间记账……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曾经多次发生争吵。”

毛泽东从小就勇于“离经叛道”,特别是反对父亲的刻薄、自私和专横。毛顺生经常无理地责骂他“不孝”和“懒惰”,有时甚至加以体罚。对父亲的专横,母亲主张用温和的方法来对付,毛泽东则主张公开斗争。他经常据理反驳父亲。比如,父亲骂他“不孝”,他就引用经书上所说的“父慈子孝”,用只有“父慈”,才能“子孝”的话来回敬;父亲指责他“懒惰”,他就说大人应该比小孩多干活,等我到了你那年纪,肯定比你干的活更多。

毛泽东回忆道:“在我们家里,辩论的斗争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我大约13岁的时候,我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当着他们面争论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一下激怒了我。我回骂了他,接着就离家出走。我母亲追着我想劝我回去。父亲也追上来,边骂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边,并且威胁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进水里。在这种情况下,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都提出来了。我父亲坚持要我道歉并磕头认错。我同意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只脚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变本加厉地打骂我。”

毛泽东认为他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只能是自招失败。“我越来越恨他,我们建立了一条真正的统一战线来反对他。同时,这大概对我也有好处,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记账也仔细了,免得被他找到把柄来批评我。”

毛泽东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毛泽东的父亲并不信佛,这使她很伤心。她和毛泽东曾多次试图说服毛顺生信佛,结果毫无效果。后来有一件事改变了毛顺生对神的态度。有一天,他出门去收一些钱款,路上遇见一只老虎,老虎突然遇见人,立刻逃跑了。事后他对这个奇迹般的脱险思考了很多,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冒犯了神明。从此,他对佛教比较尊重了,间或也烧些香。然而,毛泽东对神的态度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由于读书越来越多,渐渐不信神了,毛顺生则对儿子不信神的行为并不干涉。

毛泽东对父亲毛顺生的评价,褒贬各半,客观公正,并不因为毛顺生是自己的父亲而有所忌讳,只讲好的一面,不讲不好的一面,只讲优点,不讲缺点。毛泽东一反传统“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作法,为人们树立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榜样。在回忆中,毛泽东既同情父亲年轻时的穷困生活,赞扬父亲为脱贫致富而作的艰辛努力,又批评父亲为富不仁,对穷人缺乏同情心;既对父亲的严厉、苛刻表示了不满,又如实地承认这种严厉曾促使他勤快工作,仔细记账,有利他的进步成才;既坦陈父亲给他留下了许多不愉快的回忆,又由衷地表示永远怀念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充分肯定他们的养育之恩。毛泽东的评价既有原则性和辩证性,又充满人情味。

[责任编辑:周昂]

标签:父亲 毛泽东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