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杜月笙另一面:曾购大批《西行漫记》赠予租界图书馆


来源:凤凰历史

他曾不惜巨资买了不少中共党组织设法出版的《西行漫记》、《鲁迅全集》等进步书籍,烫上“杜月笙赠”的金字送给租界内的各大图书馆,为广大市民提供抗日救亡的精神食粮。

核心提示:他曾不惜巨资买了不少中共党组织设法出版的《西行漫记》、《鲁迅全集》等进步书籍,烫上“杜月笙赠”的金字送给租界内的各大图书馆,为广大市民提供抗日救亡的精神食粮。

本文摘自:《文史月刊》2015年1期,作者:刘继兴,原题为:《杜月笙鲜为人知的四个侧面》

提起有“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上海皇帝”之称的杜月笙,人们头脑中就出现上海滩流氓大亨的形象。其实他还有鲜为人知的四个侧面。 

重视文化

杜月笙曾这样回忆童年:“当时一个月学费只有五角钱,可惜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读到第五个月,先母缴不出学费,只好停学。”失学儿童的痛苦经历,让他永生难忘。他虽是粗人出身,但很看重文化。成名后,他一直在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门厅高悬对联“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时时鞭策自己。然而毕竟识字少,无法去“读”,他就重金聘请高明的说书艺人长期为他讲《三国》、说《水浒》,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的处世方式。他勤练书法,签名写得相当漂亮。他非常注重仪表文明,不论天气多热,长衫最上面一颗纽扣也从不解开,并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   

杜月笙还广结名流,许多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如章太炎、章士钊、杨度、江一平、郑毓秀、秦联奎、陈群、杨云史、杨千里等,都是他的寻常座上食客,连名震天下的大教育家黄炎培也是他的好友。   

文化的熏陶,使杜月笙的整个气质脱胎换骨。著名老报人徐铸成(中国著名报人,创办文汇报、大公报)回忆他年轻时第一次见到杜月笙的情景时说,他原本以为此人定会是青面獠牙,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是位言谈举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重视教育

杜月笙对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视,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业,严禁他们沾染烟赌娼。儿子杜维藩高中时一次大考逃考,被他狠甩两个耳光。女儿杜美如一次外语考试成绩不佳,被他用鞭子责打十下。其八子三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至今活跃在海外商界,其子杜维善还是一位著名收藏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杜月笙曾在法租界善钟路创办了一所正始中学,亲任董事长,聘陈群任校长。他还在老家浦东耗资十万元建起“浦东杜氏藏书楼”,附设学塾……   

积极抗日

抗战开始后,杜月笙参加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仅月余时间,杜月笙主持的筹募会就筹集到救国捐款150余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抗战。他还筹集了大量毛巾、香烟、罐头食品,用以劳军。“八一三”抗战后期,他得知驻守在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缺乏食品时,仅用了一天时间即向谢团送去了20万个饼。他主动将杜美路的私宅借给财政部“劝募委员会”作办公地点,发动与组织上海各界力量认购了救国公债7500万元,几乎占全部发行量的六分之一。杜月笙还弄到一些军中急需的通信器材、装甲保险车送给中共将领,并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的要求,将从荷兰进口的一千套防毒面具,赠送给晋北前线的八路军将士使用。   

杜月笙还直接参与了部分军事行动。“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不久,戴笠奉蒋介石之命与杜月笙合谋,利用帮会组织苏浙行动委员会。在苏浙行动委员别动队的五个支队中第一、第二、第三支队的司令均是杜月笙的门生,支队成员中有不少是因帮会关系而被拉去参加的。 

上海沦陷后,蒋介石为了阻止日本海军大规模溯江西侵而提出了封锁长江的计划。杜月笙顾全大局,率先指令自己的大达轮船公司开出几艘轮船行驶至江面凿沉。在杜月笙的带领下,其他轮船公司也纷起响应,凿船沉江,阻塞了长江航道,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责任编辑:周昂]

标签:杜月笙 上海 西行漫记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