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下午6点16分,前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遇刺身亡,震惊世界。 这是一个人的不幸,一个家族的悲剧,一个国家的灾难,一个时代的伤痕。这里面有政治的斗争、宗教的分歧、文明的冲突。
贝·布托:“铁蝴蝶”的悲壮人生
相关专题:巴前总理贝-布托遭自杀袭击身亡
贝·布托生前照片
    被称为“铁蝴蝶”的贝·布托,外表如蝴蝶般美丽,内心却比钢铁还坚强。“我并没有选择人生,而是人生选择了我。出生在巴基斯坦,我的一生经历了它的动荡、悲剧与胜利……因为巴基斯坦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所以我的人生也不是普通的人生……”贝·布托在其自传《东方之女》中如是写道。
    “我的生活和经历很简单,不是被监禁就是浪迹天涯,似乎一切都受到限制,尤其是不能自由地去拜访谁。 如今我自由了,生活变得紧张而忙碌。”
   1979年其父被后, 贝·布托及母亲努斯拉特·布托夫人,经历了无数次被捕、拘留、监禁和软禁。其中有34个月,贝·布托都是在肮脏、黑暗的牢房中度过的,甚至险些被暗杀在手术台上。
    贝-布托的从政之路并不顺利,1988年、1993年,她两次出任政府总理,并且是第一位穆斯林国家的女总理,却两次因同样的原因——腐败,遭到总统解职。
    贝-布托担任总理后,丈夫扎尔达里打着她的旗号到处敛财,只要有人想获得合同,就必须给他10%的回扣,以至于巴基斯坦的男女老少都知道他的绰号“10%先生”。但贝-布托一直公开维护这个两次让她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男人,坚信“是天下人负他,而非他负天下人。”
   2007年7月27日晚,穆沙拉夫与贝-布托在阿布扎比秘密会谈,就后者结束流亡回国进行讨论。2007年10月18日,贝-布托重返故土。19日凌晨,她的车队在卡拉奇时遭遇爆炸,140多人死亡500多人受伤,她有幸不死;而拉瓦尔品爆炸,幸运之神却再没眷恋她。
■ 谁杀了贝·布托
  • • 1986年04月10日 回国领导人民党角逐议会选举
  • • 1988年12月01日 时年35岁的贝-布托就任总理
  • 1990年08月06日 贝-布托政府解散
  • • 1993年10月19日 贝-布托再次就任总理
  • 1996年11月05日 贝-布托政府解散
  • • 1999年04月14日 贝-布托开始流亡生涯
  • • 2007年10月18日 贝-布托回国
  • • 2007年12月27日 贝-布托遇刺身亡
  • • 我的生活和经历很简单,不是被监禁就是浪迹天涯。
  • • ·继续父亲的事业,治理一个复杂的巴基斯坦国。
  • • 为使这个国家没有贫困,没有歧视,我在奋斗!
  • • 在穆斯林国家,我作为一名女政治家,是不容易的。
布托家族:血案中倒下的政治王朝
相关专题:巴前总理贝-布托遭自杀袭击身亡
贝·布托之父生前照片
   1953年6月21日,贝·布托生于卡拉奇政坛世家。在与政治结缘的同时,她的家族也陷入暴力与死亡的噩梦。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贝·布托之父,巴基斯坦人民党创建者。1975年,阿里·布托被解除总理职务。1979年,阿里·布托被绞死。
    穆尔塔扎·布托:阿里·布托长子,贝·布托的弟弟。1996年9月20日,他和助手与警方发生冲突,最终伤重身亡。
   沙赫纳瓦兹·布托:贝·布托的弟弟。1985年流亡法国期间死亡,年仅28岁。布托家族认为沙赫纳瓦兹死于投毒。
   她去年在迪拜家中接受印度杂志采访时表示,希望自己的三个孩子能远离政治。“我的孩子们跟我说,他们很担心我的安全。我能理解这种担忧。但他们属于布托家族,我们必须以勇气面对未来,无论将是何种狂风暴雨。”
穆尔塔扎·布托生前照片
沙赫纳瓦兹·布托生前照片
印巴悲剧——甘地和布托家族
相关专题:巴前总理贝-布托遭自杀袭击身亡
1942年英迪拉·尼赫鲁嫁给费罗兹·甘地
尼赫鲁和外孙拉吉夫·甘地
英迪拉·甘地,被称为“印度铁娘子”
    与布托家族相比,甘地王朝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要大一些。自印度独立后的60年里,甘地家族成员先后有3人出任总理,统治印度长达40年。甘地王朝集英国王朝式统治权和美国肯尼迪家族的悲剧宿命于一身,两任总理死于暗杀,一家族成员死于飞机失事,这个印度第一家族散发着奇异的魅力。
英迪拉·甘地因政策失误导致宗教矛盾被杀
    英迪拉·甘地,印度前总理、国大党主席,她在印度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地位。    1967年当选印度总理,她也是印度第一位女总理。1971年蝉联总理并在1980年的大选中再次获胜。1984年,她遭遇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为了挫败锡克族分裂运动,她下令印度军队包围印度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金庙,并发动进攻。翌日晨,政府军占领金庙,1200人被打死。    由于一些政策失误,如在印度实行紧急状态法,培养次子桑贾伊作接班人,强制选举,出兵金庙等引起人民不满,导致1984年10月31日英·甘地被三名锡克卫兵枪击身亡。印度政坛叱咤风云一时的女强人从此香消玉殒。
拉吉夫·甘地被自杀性爆炸袭击炸死
    1984年在他的母亲英迪拉·甘地被杀后仅数小时内,拉吉夫·甘地就被印度国民大会党推举为新总理。在位期间,他大大地改善了印度与前苏联的外交关系,此外印度在电脑方面的进步也应归功于他。1989年,因博福斯丑闻在国民大会选举的失败。    1991年甘地在帮助印度统一共产党竞选时在泰米尔纳德邦被自杀性爆炸袭击炸死。1998年印度法庭判决26人在阴谋刺杀甘地的过程中有罪。这些人包括斯里兰卡的极端泰米尔人以及他们在印度的同盟者。
   印度人性格温和友善,素食者多而不好杀生。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印度深入人心,实在是决定于印度的民族性。在印度的犯罪率中,暴力犯罪比重相当低。因此那幺多的神牛可以安然在城市通衢大道和乡村小道上咀嚼行走而无被人偷猎之虞。     虽性温和,崇尚非暴力,但是印度人还是有内心的激烈冲动的。为政治和宗教等非个人原因,印度的种族宗教之间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多次发生。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就曾经说过,“我的期望是能够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们结合在一起,如果有必要,我愿意为此付出鲜血”。     1948年1月30日,他还是死于一个印度教徒的刺杀。英·甘地和拉·甘地母子两位总理,则也先后死于暗杀。印度好象就是这些两个极端之间的混合。
英迪拉与两个儿子拉吉夫和山齐在一起
1991年,拉吉夫·甘地遇刺身亡。妻子索尼亚、儿子拉胡尔以及女儿普里扬卡在拉吉夫的葬礼上。
 2004年,国大党领袖索尼亚·甘地挥手
2004年,拉胡尔·甘地当选议员。
伊斯兰悲剧:宗教政治狂热下的仇杀
相关专题:巴前总理贝-布托遭自杀袭击身亡
拉宾
    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在1992年第二次出任以总理后积极致力于实现中东和平。在他的任期内,以色列先后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约旦签署了和平协议,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空前进展。但他提出的“土地换和平”的政策也遭到了以色列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1994年,他与佩雷斯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参加特拉维夫和平集会时被右翼极端分子暗杀,终年73岁,成为以色列建国后第一位被国内反对势力暗杀的总理。

 萨达特
    萨达特是在他最喜欢的日子10月6日死去的。检阅游行时,萨达特毫无防卫。他的轿车两旁各有三名卫兵,另外在车后面还有两个。当枪击开始时,这些卫兵以及其他保安人员在哪里,他们如何做出反应仍然是个谜。没有任何武装警卫站在萨达特和袭击者之间,也没有任何狙击手从上面的阳台上开枪。有几个警卫和士兵逃跑或卧倒隐蔽起来。
 

哈里里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遭汽车炸弹袭击身亡,另有包括两名前内阁部长的9人丧生,上百名民众受伤。怎么又是贝鲁特?怎么会是哈里里?面对着一片惶恐和焦灼的BBC(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电视画面,我感到无比的震惊,爆炸所造成的坍塌可能将是黎巴嫩的战后重建,乃至刚刚重见希望的阿以和平进程。随着一声巨响,恐怖分子一瞬间把贝鲁特又变成了当年(1976-1991)内战时期的恐怖天堂。
溅血的背后
    比如贝·布托,悲剧首先在于她明知会有这样的结局却别无选择,因为两个月前她曾侥幸躲过一劫;悲剧在于她的父亲佐阿布托,已故巴总理也是惨死于政治.他被通过政变上台的军队领导人齐亚哈克推上绞刑架处死;悲剧还在于,南亚参政的妇女虽然几乎每个家庭都是显赫家族,而许多家庭成员也都殉道,她们还是义无返顾,不能幸免。
  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遭自杀攻击身亡之后,印度政治人士表示,布托亲美立场旗帜鲜明,是巴基斯坦伊斯兰教激进份子、阿富汗前塔利班民兵组织与国际盖达恐怖集团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目标。
   曾任印度外交部长的纳特华.辛赫表示,继布托之后,最近也结束流亡生涯回国角逐明年初国会大选的巴国另一位前总理谢里夫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他领导的反对党‘巴基斯坦回教联盟’一向秉持反美立场,招致反美集团仇恨的程度,就没有布托那么强烈。

    例如在印度政坛,尼赫鲁·甘地家族是首当其冲的“王朝”家族。1984年,印度女总理英吉拉·甘地被自己的锡克教卫兵刺死。7年之后,她的长子拉吉夫又死于泰米尔猛虎组织制造的爆炸事件。当尼赫鲁·甘地家族一手创建的国大党要求拉吉夫的遗孀——意大利裔女子索尼娅代表该党角逐议员时,遭到拉吉夫儿女的坚决反对:“还要我们不断做出牺牲么?我们受够政治了。”但是在印度,民众有崇拜偶像的习惯,对有着巨大威望的人物和家族,会产生自然而然地信任和尊敬。印度国大党的发展不能缺少尼赫鲁·甘地的血脉。于是又一个7年过去,索尼娅终于出山担任国大党领袖,并且重新夺回执政权,完成亡夫遗志。曾坦言“受够了政治”的拉吉夫的儿子拉胡尔也像他的祖辈、父辈一样,开始亮相政坛,凭着与父亲如出一辙的英俊相貌,获得不少选民的好感,毫无悬念地当选了印度人民院(下院)议员。由此可见,存留在家族血液中的政治基因是无法轻易抹杀的。

    “宗教归属是自我认同的一个基础,而对一个民族、宗教、血缘和种族群体的强烈的归属感需要那个群体的成员与外于该群体的成员之间的一种障碍感。宗教成为社会中的群体认同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便成为潜在的分裂界线。”可见,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最终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在它们基础上产生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伊斯兰教的教义指示教徒向非教徒发动战争;古兰经和其他有关穆斯林信仰的陈述几乎都不禁止使用暴力,在穆斯林的教义和实践中没有非暴力的概念。可以说,伊斯兰原教旨中关于圣战的规定,是恐怖袭击的精神支柱。在圣战的感召下,恐怖分子视死如归,一些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甚至将实施自杀性爆炸袭击视为无尚光荣的事。

    为了有效地避免文明冲突和文明大战,亨廷顿提出了三个原则:即避免原则、共同调解原则和共同性原则。所谓“避免原则”是指核心国家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这是在多文明、多极世界中维持和平的首要条件。“共同调解原则”是指核心国家相互谈判抑制或制止这些文明的国家间或集团间的断层线战争。“共同性原则”是指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持久和平既不是战胜者强加给战败者的和平,是全人类基于宽容和相互尊重所一致认同的和平。”

 
    甘地也是这样死的。拉宾也是这样死的。历史总是上演惊人相似的一幕。这都是一个人的“9·11”。政坛“铁蝴蝶”,在2007岁末,就这样血腥断翅。没有真正民主的世界,就没有真正的安全。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只有自由民主的“外壳”,而缺乏民主的实质内涵,民主竞争的对象,就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东方式的专制文化,本质上是排斥“异己”的,无论这种排斥“异己”是国内的还是超越国界的。专制走向极端,就是恐怖主义。极端专制、极度恐怖的“基地”组织,宣称刺杀贝·布托就是“终结美国最宝贵的财产”——这恰是对人类民主文明制度的最大挑战,这正是“一堆难题中的爆炸”与“一堆爆炸中的难题”。有反对派的存在,其实是一个国家荣光。正是因为有了反对派,所以一个国家才有民主在。保护不了反对派,就是一个国家的巨大耻辱。只有真正民主的世界,才能真正保障包括反对派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安全。贝·布托死了,死去的,不仅仅她一个人。
 
▼ 我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