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数百万城里人饮水困难
2009年02月06日 11:35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

有些道理在我做媒体没多久就明白了:你不能做一期没人看的节目,写一篇没人看的文章,不管你个人觉得有多么重要,而事实上也确实很重要。

前几天和负责社会频道同事谈到一篇新闻:孙子患先天心脏病 爷爷奶奶花百元雇人将其活埋。我们觉得这个新闻很惨烈,背后的社会因素也非常值得重视,但是没多少人看。我只能承认:“算了,这篇报道没新闻价值了。”为什么?因为类似的新闻我们看得多了。

但是人总会在某些时候忍不住做“傻事”,今天的评中评我准备再做一次。我准备说的是北方大旱。据报道:“这场无声无息的天灾已肆虐了4个多月!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死、土地龟裂、人畜干渴。灾害已经让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

下面引用刘洪波的评论,有点长:北方大旱怎么会成了突发新闻?

“旱不是突发事件,从干旱、严重干旱到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是相当长的过程,然而它成了一个突发新闻,一出现在人们面前就是“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跳过了此前经过的过程。”

“我不厌其烦地回溯干旱在媒体中出现的过程,是想说对一场大面积严重干旱的发生,人们何以会不明所以。新闻是现代社会的空气,我们每天打开报纸、电视和网页,以为与世界实现了无缝连接,然而实际上我们甚至可能跟自己生活的所在地都远远隔离,那些没被报道,没有被当成一件认真的事报道的新闻,如同没有发生一样。干旱如果不被报道,就只有那些干旱中的人们去独力面对。”

而我现在翻看新闻,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在报道:粮价会不会涨?对粮食安全可能造成什么影响?对股市农产品板块有何影响?不用说,这些报道都是针对城市人的。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新闻当事人(农民)既不读报,也不上网,当然也就更不肯是广告的对象,被遗忘就是当然的选择。

试想:如果在城里有40%的企业亏损,有数千万人收入大减,有数百万人连喝水都困难,报纸、电视、网络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我边打字边在想:我写这些东西,受灾的农民能看到吗?他们那里没有网络,也许在小乡镇会有网吧,但那里面都些年轻人、小孩子,他们可能在玩游戏、聊天,对评论频道恐怕没什么兴趣吧。这不能怪他们,他们还在玩乐的年纪。而真正为家庭操心的成年人,他们不会上网,没有动力上网(网络对他们的生计没什么帮助),也没有时间上网。

也许从农村出来的学生、打工者会看到,他们会对自己的父老乡亲担忧,对自己的家庭担忧,但他们最切肤的担忧不会在农村,而是在城市。

而其他人,恐怕就更不会关心了,除非粮价会涨,股票将跌。

新闻学上在谈到“接近性”的时候有一句话叫:非洲饿死一万人不会比你的牙疼更重要。农民不是媒体的受众,媒体不能寄望于其他人的同情心,于是,北方大旱成了突发新闻有又什么好奇怪的呢?

对于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来说,处于低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眼四顾,每一个环节他们都处于最低的位置。别的不说,单看评中评:

城里人在谈工资倍增计划,农民工还在为拖欠工资发愁

城里人在为减肥发愁,农村母亲为高考的儿子偷肉被抓

城里人为开车燃油发愁,农民工的饭碗都没了

城里要搞3G了,农村的上网普及率才6%-8%

城里事业单位在为养老金制度发愁农村人能去监狱养老就很高兴了

还有,农村的代课教师去讨要每个月400元的工资是脑溢血死了农村的大学生只占17.7%......

各位,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也许您意识到了,至少,在评中评谈农民的文章还不少,那是因为我和张恒都是农民,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干“傻事”——虽然我们清楚知道每一次写农村题材点击都不高。

北方大旱什么时候才不会成为突发新闻?当农民也经常看报纸、上网的时候,当农民的钱包饱满到了让广告商红眼的时候,当农民的权利得到保障的时候,当农民的影响力谁也不能忽视的时候......

一边是2000万农民工失业,一边是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70万人饮水困难。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凤凰网评论编辑:彭远文

上期评中评:假新闻?真担忧!

版权声明:凤凰网原创评论,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彭远文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