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10月12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姜声扬:这里是《时事开讲》,俄国总理普京访华四天,除了要参加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和多位中方的领导人会见,还有签署多项经贸合作协议之外,双方这次还首次签署一份弹道导弹通报机制,那意味着双方的关系一大突破,但背后隐藏着什么玄机,我们请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先生来告诉我们。邱先生,中俄双方签署一份世界罕见的弹道导弹通报机制,您怎么看?您是不是认为两国之间的互信已经坚如磐石了呢?
邱震海:坚如磐石倒也不能说,但是两国之间的互信应该说相当程度建立起来了,而且这种互信应该说在战略和军事领域,因为我们知道导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尤其是弹道导弹,对吧。你拥有多少导弹,什么时候发,尤其是在发射的时候,或者发射之前双方有个互相通报机制。换句话说,其实你通知对方,我哪天哪天要发射弹道导弹。
中俄关系:互信中仍需持续努力
邱震海:那假如说不是互相有信任的国家,我就可以马上来拦截你,是吧,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理由,所以我觉得应该说中俄两国之间从这个个案,从这个细节上可以折射出双方的军事战略领域里面的互信相当程度加强。那什么叫军事战略领域里面的互信?就是双方觉得我们在相当长的,或者可预期的未来,我们不会是互相潜在一个敌人,或者至少是一个对手,我想这点是肯定的。
那么其实我觉得非常简单的来回顾一下,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其实非常诡谲。我们看看在整整40年之前,是什么时候?就是1969年的时候,当时中国和俄罗斯,就现在俄罗斯联邦的前身苏联,为了珍宝岛,为了中国领土的珍宝岛,在珍宝岛打得不可开交,当时是中苏之间的一场非常厉害的一场边界战争。
那么过了40年之后,双方在军事和战略领域里面,居然可以在发导弹的时候,可以互相通报,所以我想事事难料。当然里面有冷战结束的因素,有苏联解体的情况,实际上指出的是,其实中国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其实这个战略互信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起来的,我觉得我们不得不归功于中国的第三代领导人,以及当时俄罗斯的前总统,已经故去的叶利钦总统。
因为我们知道,当时1991年底的时候,苏联解体。那么苏联解体当然从意识形态,从各个方面,从政治上是跟中国是背道而驰的。假如说双方的领导人完全是囿于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己见的话,那完全不可能建立互信的。而恰恰在那个时候呢,当然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就是中国、俄罗斯双方当时互有所需,但是与此同时双方的领导人,就中国的第三代领导人和俄罗斯当时的总统叶利钦之间,也是根据当时各自国际形势的研判,然后准确的作出研判,然后认为双方在相当长的时间,不但有共同的需求,而且不可能成为敌人。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发现中国、俄罗斯在军事,在战略领域里面的,包括上海合作组织也是那时候1996年,先是上海五国,然后慢慢的到2001年开始上海合作组织开始成立起来。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应该归功于当时的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但是你刚才问到,是不是坚如磐石?那我觉得坚如磐石可能还谈不上。因为从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到现在21世纪的头10年已经快要过去了,我们发现其实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态势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果说在10几年前,我们是有共同的需求,那么现在,当然双方的共同需求依然存在,但现在双方在面临共同崛起。
换句话说,当时我们的处境比较相同,但现在我们的态势,我们双方都在共同崛起,再加上中国和俄罗斯,我们毋庸讳言,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面,其实双方在过去的200年时间里面,双方还是有些恩怨情仇,所以未来如何使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扎扎实实的稳固下来,包括有一些反差。比如说上冷下热,是吧,政热经冷,或者经不是那么热,或者是中老年比较热,年轻人比较冷,等等这些反差我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我觉得借着这次双方签订导弹互相通报协议,我们一方面对于双方的战略信任予以喝采,但另一方面也要指出,你要说坚如磐石,我想可能未来还需要一段日子。
姜声扬:还需要一段日子,OK,那我们现在进入今天的主题,就是温家宝他在会见普京的同时,其实在上个月在北京35中和师生的一篇演讲,演讲稿今天出炉了。那政治里头没有什么巧合的事,所以你认为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出台他这份演讲稿的内容?
温总35中讲话,直指中国教育弊端
邱震海:对,昨天是新华社全文发布了温家宝在教师节之前去北京35中的整个的一个笔记。那么我觉得这里面可能有几个背景,第一个可能是偶然,第二个呢,我觉得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诺贝尔奖,除了和平奖,它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之外,在其他的一些奖项,尤其是物理学奖高锟,那么他是一个香港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华人。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很多舆论也在不断的讨论,华人得诺贝尔奖很多了,但是没有一个是产自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或者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但是最后是成长于西方的教育体系之下,这到底是为什么?所以我想温家宝其实他直指中国教育弊端,这个在北京35中的讲话,其实如果大家仔细的去解读一下,我觉得这里面其实作为国家的总理,一方面他也是一个学者出身,他指出了许多中国教育的弊端,那么我们整理了一下,也有几段我认为是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温家宝的讲话。
姜声扬:好,请导播出图,我们来看看这边我们做的剪接,首先第一个是温家宝他说了,他理解他讲人才是钱学森,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一般的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人才。如果拿这样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而且不能说在世界上占有应有的地位。我们再来看下一页。
其实,我们很多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在各种比赛当中都是名列前茅,我们也培养出很多的留学生,他们在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成就,但很少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世界著名的人才,每想到这里,我感到很内疚,为什么在这个形势很好的时候,我们要制定这样的一个纲要的原因。
邱震海:对,这里面其实我觉得如果我们仔细去解读了,当然后面还有两个,我们就不再读了,但是只需解读刚才你念的这几段话,我觉得可圈可点,而且其实是直指弊端。
比如说它里面有句话说,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建国以来,另外在刚才第二段你念到一些名字,比如说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等等,第一他们都是在1949年之前成才的。第二,拿诺贝尔科学奖,大多数都是华人,有的即使从中国大陆出去了,但是也是最后成长于西方的教育体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1949年以后,如果我对我们国以来60年的教育体系做一个根本性的反思的话,我觉得我们毋庸讳言,这次我们要放下身段,好好的进行一下反思。
所以其实我个人归纳了一下,其实总理也归纳了,我在这个基础上再予以我个人的一个归纳,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有几个反差。第一,我们人才很多,但是这个人才有的是天生的人才,有的是经过后面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但是一般的人才很多,杰出的人才很少,所谓杰出人才就像刚才总理所说的那些,获得科学大成的,获得在人文科学里面,像思想家一样的人才很少。
第二是专业人才很多,但是精英型的知识分子,知识精英人才很少。第三,读过书的很多,当然假如说以中学毕业或者上过大学,现在大学在扩招,读书的人太多了,但真正会思考的人很少。第四,知识面很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很多人仅仅是成为一个书柜式的读书人,真正他的思维具有穿透力的很少。
第五个,我认为其实运用自己的知识,每天来回兜圈子,来回在专业领域里面从事一份工作的很多,但是在你的工作当中,真正做出杰出贡献的非常少,那么这里面这都是一些现象,到底原因在什么?
姜声扬:稍后来为大家揭晓。好,各位观众,我们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我们来揭晓中国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时事开讲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