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通胀] [中国经济] |
虽然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过热的趋势,但是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全面通胀时期。而且,尚无陷入全面通胀之虞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本轮物价上涨听之任之,必须对全面通胀格外保持警惕。
——张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涨5.6%,涨幅创1997年3月以来的125个月新高。该数据发布后,关于是否存在全面通胀的争论也日趋激烈。
笔者预计,2007年全年中国GDP增长率有望超过11%,CPI同比增长率将在4%~5%之间。中国经济已经超越了过去近10年内保持的9%左右的GDP增长率和3%以内的通货膨胀率的“黄金组合”。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过热的趋势,但是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全面通胀时期。
目前的物价上涨和中国1993~1994年期间的高通货膨胀相比存在显著区别。首先,在本轮消费者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上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例如,7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5.4%,而非食品价格上涨仅0.9%。在食品价格中,肉禽及制品价格上涨45.2%,鲜蛋价格上涨30.6%,油脂价格上涨30.1%,这三项食品构成了本轮CPI上扬的主力军。在宏观经济学中,食品价格涨落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并不强,前者更多受到市场结构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全面通胀往往构筑在宏观经济严重过热的基础上。
其次,在本轮物价上涨中,消费品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显著超出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的上涨幅度。我国目前在制造业领域存在显著的产能过剩,这意味着近期内PPI难以出现大幅上升。7月份PPI同比增长仅2.4%,较6月份2.5%的增幅略为回落。由于PPI是CPI的先导指标,从这一意义上来讲,PPI难以对CPI的持续大幅上涨提供坚实的支持。
再次,全面通胀往往意味着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的同时扩张,而目前国内消费和投资并未显著偏离固有的时间序列趋势。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4%,今年1~6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7%,这与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60%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缺乏投资过热推动的物价上涨难成气候。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目前尚无陷入全面通胀之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本轮物价上涨听之任之。一方面,食品价格上涨可能通过工资成本的传递引致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升,造成从消费品价格到工业品价格的“轮动效应”;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充裕的流动性和仍显宽松的信贷政策容易导致出现消费、投资和出口三方面同时过热的局面;最后,目前国内能源和某些初级产品价格显著低于国际水平,一旦国内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拉平,那么将向中国经济注入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
我们还应对一种论调保持警惕,即中国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来平衡自己的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可以作为一种宏观调控工具,因而并不可怕。其观点的基础是,目前国内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存在严重低估的情况,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鼓励了中国出口业的发展,长期而言损害了中国人民的福利。这种观点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混淆了微观上价格重估和宏观上通货膨胀两个概念。
我们认同在微观层面上提高国内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但是目前全球经济处于一个敏感的十字路口,一旦我们放开通货膨胀,那么中国经济将陷入高通胀和经济全面过热,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和经济衰退的后果。因此,我们在放开微观价格的同时,应该在宏观层面上把紧货币和信贷的闸门。此外,通过通货膨胀造成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确有助于降低中国的贸易顺差,但是这将以中国人民的真实福利损失为代价。相比之下,通过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来平衡中国的国际收支,是更为直接和成本更低的理性选择。
中国经济过热和通胀:
中国经济与宏观调控:
专家把脉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相关阅读:
作者:
张明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