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郭店楚简与《中庸》
2009年12月28日 15:0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另外,与此相关,荀子对《诚明》“不诚无物”的命题也作了改造,抛弃了其中精神体验的神秘成分,而走向经验、实证。学者已经指出,《不苟》篇“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一段,是对今本《中庸》第二十五章“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所作的解释和阐发,但二者相比,又有很大差别。《诚明》的“成物”是在“参赞天地化育”的意义上说的,因而更具形上意味,而《不苟》则把“诚”看作维护天地、圣人、君臣、父子的手段,显得朴实、平易,更接近日常经验,同时也与前面的“礼仪之中”统一起来,这同样说明,荀子是在试图统一两种不同的思想,而不是征引同一部作品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荀子试图将“中庸”与“诚明”统一在一起,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因为《中庸》与《诚明》思想上虽然存在着较大分歧,但它们终归同为子思的作品,二者也有可沟通的地方。《诚明》在突出由内而外的“自诚明”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外而内的“自明诚”,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儒家一般所说的“学问”往往是以道德行为等“人事”为对象的,这就多少为作为日用常行的中庸留下了位置。《诚明》有一处提到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但在《诚明》篇中,其核心是“高明”而不是“中庸”,经过荀子的改造,“道中庸”被大大膨胀起来,而“极高明”却被弱化。而从孟子突出内在的“诚明”却很少谈及外在的“中庸”,荀子改造“诚明”以便统一于“中庸”来看,《中庸》与《诚明》原来是分别为篇而非完整的一篇。

注释:

1、 参见蒋伯潜《诸子通考》,第332~33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 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补记》第3页及第五章《从性到命——〈中庸〉的性命思想》第142~145页。作者引《史记·封禅书》,说明“秦时之华山,不在五岳之数”,为齐国内之山,与今华山无关。陈槃则认为秦以前已有车同轨、书同文。参见《中庸辨疑》,载《民主评论》第五卷第二十四期。

3、 李学勤:《对古书的反思》,收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 北宋晁说之有《中庸传》一卷,其后记云:“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其说是书皆穿凿而贰之。”但他所说的“二事”是指对中庸的理解,而与两篇没有关系,故其在传文中说“以是知先儒说用中为常道是也,近世说中说庸非所知也。”又说“是一物而不得二名也”。有学者以为晁说之早于王柏指出《中庸》包括两篇,误。

5、 转引自张心徵《伪书通考》上册,第448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第447~448页,中华书局1961年版。

7、 武内义雄:《子思子考》,载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中册,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年版,第121~123页。

8、徐先生的这个推论多少有些问题,钱大昕认为《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入于《礼记》,但这三篇仍然单行,根据是《汉书·艺文志》于《记》外,又别出有《明堂阴阳》三十三篇,(班固注:“古明堂遗事。”)《明堂阴阳说》五篇,《乐记》二十三篇,此与《礼记》内所收,当系同一文献。《艺文志》因其单独别行,故又另出其目。但钱氏说“亦犹《三年问》出于《荀子》,《中庸》、《缁衣》出于《子思子》,其本书无妨单行也。”这里所说无妨单行的“本书”,应该是指《荀子》和《子思子》,而不是指《三年问》与《中庸》、《缁衣》。徐先生对此理解可能有误。此点郭沂已指出,见其所著《〈中庸〉成书辨证》,《孔子研究》1995年4期。

9、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105~106页。

10、 见上引郭文。

11、 李学勤先生认为《缁衣》、《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六篇为子思作品;而姜广辉则认为《唐虞之道》、《缁衣》、《五行》、《性自命出》、《穷达以时》、《成之闻之》前半部分、《鲁穆公问子思》、《六德》诸篇为子思所作。但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参见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5期,第24~28页。

12、 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中国哲学》第二十辑,13~17页。

13、 魏启鹏:《〈德行〉校释》,第105页,巴蜀出版社1991年版。

14、 庞朴:《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文物》1977年第10期。

15、 武内义雄曾对《表记》与《论语》中有关仁的言论进行比较,认为前者对后者有发展;而魏启鹏则指出子思礼、刑并重,不同于孔子。参见上引二人书。

16、 《后汉书·王良传论》曰:“语曰:同言而信,则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则诚在令外。圣人在上,民迁如化。”注曰:“此皆《子思子·累德篇》之言。”《意林》所录《子思子》,亦有此条;而此条前后,又有三条,不知篇名,皆列于见《表记》者之前。黄以周辑《累德篇》,列之《表记篇》之前。参见武内义雄《子思子考》。

17、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第10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三年版。此说本于邵晋涵、黄以周,参见武内义雄《子思子考》。

18、 见翟灏《四书考异》。转引自蒋伯潜《诸子通考》。

19、 胡念耕:《孔子“中庸”新解》,《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2期。

20、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119页。

21、 廖名春:《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二十辑,第36~74页。

22、 杨亶驊《中庸本解》注此章云:“道,即‘率性之谓道’‘道’字。”

23、 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107~109页。

24、 孟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由“恻隐之心”所发的礼节仪式,与《中庸》作为习俗、伦理规范的礼有很大不同。

25、 参见廖名春:《荀子新探》 第二章《著作年代考》,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反中庸   中庸   诚明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梁涛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