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郭店楚简与《中庸》
2009年12月28日 15:0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今本《中庸》第二章开宗明义提出“中庸”,把它看作君子的一种德行。“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以往人们解释此章,往往把它与第一章“天命之谓性”、“中和”等问题纠缠在一起,认为中庸乃天命所赋人之性,“顺着各人之性所发出来的,即是‘中庸’之道。”(20)又认为中庸也即中和,“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朱熹《中庸章句》)这样一来,一个本来简单的问题反而被搞复杂了。实际上,所谓“君子中庸”是说君子能够恪守中道,也即恪守礼,而小人不遵守礼仪,故肆无忌惮,与“天命之谓性”、“喜怒哀乐”之“中和”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从《中庸》第二章到第二十章上半部分没有一处谈到“性”,更没有谈到“中和”。相反,它谈中庸多从外部入手,把中庸看作外在的习俗和规范,表现出由外而内的致思方向: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第七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第八章)

“择乎中庸”说明中庸的客观外在性,而“期月守也”则表明中庸的完成与实现需要经过长期的持守,将其由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自觉。颜回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而一般民众则“鲜能久矣”。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克己复礼”著称,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的这一品格无疑是他能够“择乎中庸”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说明中庸乃是和礼密切相关的概念,而与“天命之谓性”没有关系。中庸来自礼,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君臣父子人伦关系,而中庸也包含这方面内容: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第十二、十三章)

这里的“君子之道”即中庸之道,在作者看来,道并非不可捉摸之物,它内在于普通的人伦关系及日用常行之中,并通过“事父”、“事君”、“事兄”与“朋友”等礼仪规范而展现出来,所以它是平凡无奇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但要完全实现它,却是连圣人都难以做到的,“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知焉。”可见,道是既平凡又超越,“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但这种超越是立足于人伦的超越,是即日用而超越日用,亦即在日用常行中寻找超越,它可以说是一种世俗化的超越,与今本《中庸》后半部分的心性超越有所不同。不仅如此,由于道与人伦日用被统一起来,既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秩序被合理化和神圣化,一旦违反常规便有“素隐行怪”之嫌,人们只能作削足适履式的适应,而不能有任何发挥创造。因此,“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成为今本《中庸》上半部分的主调。它所要求的,不是突破既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而是回到传统的轨道;不是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而是安于现状,听从命运的摆布: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同上)

素,本来,既往。君子身处其位则安于其位,不作本位以外的非份之想。身处富贵就安于富贵,身处贫贱就安于贫贱,身处夷狄就安于夷狄,身处患难就安于患难,这样便无处不安然自得。可见,中庸和礼一样,都是要求人们自我约束、自我限制、自我克制。所不同的是,礼强调的是制度仪节,而中庸反映的则是制度仪节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第四章)

这里的“道”显然是指中庸之道,人们之所以违背它,是因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可见,“中庸”确实有方法的含义,但这种方法是在日用常行即礼的基础上推衍出来的,起初它只是要求人们“不偏”“不易”,避免“过与不及”的错误,逐渐又形成较为丰富的内容,“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忠恕违道不远”等等。因此,我们说中庸来自于礼,是对礼的哲学化、理论化,并非面壁虚构,而是有确凿的事实根据。搞清了这一点,以往关于《中庸》上半部分内容的争议也可得到澄清。《中庸》第十七、十八、十九章谈论鬼神祭祀,前人多认为是错简,与“中庸”本文无关。这种观点没有看到中庸与礼的联系,是不足取的。因为祭祀乃礼的一个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其核心,以上三章虽然没有谈到中庸,但却多处谈到礼:“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第十八章)“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第十九章)因此,它们被收录在这里可能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这与《缁衣》等篇的情况是一致的,而与《中庸》下半部分有很大差别。

反中庸   中庸   诚明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梁涛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