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郭店楚简与《中庸》
2009年12月28日 15:0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庸》下半部分包括第一章及二十章“凡事豫则立”以下部分,是一篇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的议论文。因为它主要谈论“诚明”,我们不妨称之为《诚明》篇。它开首提出了一组富有哲学意味的命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是说天所命于人的即是性。“率性之谓道”,郑玄、朱熹皆注“率,循也”,指循性而行即是道。但又有学者主张“‘率’应训为统率、率领。‘率性之谓道’是说统率性的是道。……楚简‘长性者,道也。’‘长’就是率”。(21)若依前说,则“道”是内在之道,“修道之谓教”是指以后天的修习发明此内在之道;若依后说,则“道”是外在之道,“修道之谓教”是指以此外在之道改造人先天的本性。可见,“率性”是“循性”还是“长性”,不仅关系到“修道之谓教”的理解,同时也关系到整个《诚明》的思想。其实,《中庸》二十一章对以上两句有明确的解释: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自诚明,谓之性”是说由内在的诚而达到对是非善恶的明觉,便可称作是发自本性的。这是以功能、作用言性,而不是给性下一定义。“自明诚,谓之教”是说由明觉的认知活动而发明内在的诚,它可称为教。“教”与“性”相对,前者先天本能,后者后天教化,二者出发点虽有不同,但目的则是一样的,故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以上两句中,“自诚明,谓之性”显然即“率性之谓道”,因为下面第二十五章接着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即是“道”,和“率性之谓道”是一致的;(22)而“自明诚,谓之教”也即“修道之谓教”,因为在作者看来,虽然人们具有内在的“诚”,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将其直接表现出来,故还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教化,这即是“自明诚”和“修道”作为“教”的意义所在。可见,作者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先天的道德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这个多少有些矛盾的观点构成了《诚明》的一个基本思想。在二十章下半段,作者还有与此相关的一段论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以往学者由于受宋明理学家的影响,往往从本体与工夫的角度看待“诚者”与“诚之者”的关系,把“诚者”看作是形上的本体,而把“诚之者”看作发明此本体的后天实践活动,结果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其实,这里的“诚者”和“诚之者”是指两种不同的实践能力和方法,并没有什么形上、形下的区别。“诚者,天之道”是说“诚”不借后天的努力和思考而自然表现出来,也即“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它是先天自然的,故说“天之道”;而“诚之者,人之道”是说经过对“善”的学习和掌握而发明内在的“诚”,它是后天人为的,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所以,下面接着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因此,“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与“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均是对第一章“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解释和阐发。由此可见,今本《中庸》第一章与第二十章下半段以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作者先在第一章提出“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接着又在第二十章下半段及第二十一章对以上命题作了进一步解释,二者上下呼应,意思连贯。而第二章以下关于“中庸”内容的插入,多少将这种联系打断了,同时也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分歧和困难;相反,如果将“中庸”的部分拿去,则原来的思想脉络便清晰可寻。这进一步说明,今本《中庸》是经过后人改动的,“诚明”与“中庸”原来各自独立,并非一个整体。

既然性是诚明之性,是自觉能动之性,那么,“率性”自然就是“循性”了,“率性之谓道”不是外在的道,而是一种内在的道,故作者在“天命之谓性”三句后接着说: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

“道”内在于性中,循性而行即是道,所以它是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如果能够分离,就不能算是道了。这个“道”显然不同于前面所说的中庸之道,而是“自诚”之道,它不是要求人们不偏不易,恪守既定的常道,而是要求内心时时保持着诚,在闲居、独处时仍能恐惧、戒慎,不敢有一丝的松懈,这样便做到了慎独。以往人们往往根据郑玄的说法,把慎独理解为“慎其闲居之所为”,不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其实,慎独的“独”不仅仅是指独居、独处,它还指内心的“一”。楚简和帛书《五行》说:“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帛书《五行·说》对此解释道“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然后得之”。慎独是指仁义礼智圣“五行”统一于心,与心为一。这与《诚明》强调心不可离道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诚明》的慎独不仅仅是指“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更重要的,它是强调在“不睹”、“不闻”时内心要时时保持着诚,“不可须臾离也”,这才是《诚明》所言慎独的重点所在。诚不仅体现在慎独上,同时,它还体现在“尽性”的实践过程中: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反中庸   中庸   诚明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梁涛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