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种 稻 的 故 事
秧好稻好,要让秧和稻都好,关键在于种子。种子好了,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亦能增产。
为此,农村科技工作人员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反映在实践中的就是水稻种植的品种一直在不断变化。
刚插队时队里种一只叫作老来青品种的晚稻。顾名思义,老时还青。的确,割稻时它的稻杆还青,割下后在田里晒几天,青转黄后再捆扎。
老来青是著名的农民科学家陈永康精心培育的品种。当年他曾来太传经,队长阿林去看他田头落谷。记得陈永康说了一句形象生动的话,队长回来告诉我们,落谷要做到"一个铜板三粒谷"。
老来青的优点是稻草特别长、硬,用它来盖草屋是一流的。可是把这么多"柴"挑到打谷场上就特别费力了,老来青一般能打四、五百斤。
后来开始种世界稻了。世界稻特别矮,但穗重颗粒饱满。和高大的老来青一比,世界稻矮了一截,农民便叫它矮子稻。此稻产量比老来青高一、二百斤,且吃口好,烧出的饭糯性足,故很受农民欢迎。可是个子矮了,队里约一半人家的草屋须用"高个子"来翻建或修补。这鱼我喜欢因为要盖屋,这熊掌我也爱因为要吃饭。这样吧,队里常保留十来亩的老来青,让大家有个好的窝。
据说矮子稻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各种传奇的版本很多,有些还传得非常神。有一个流行的版本这样说∶这稻种是用热水瓶装了带回中国的。老农民在情感上有点难接受了。
他们见到的老外就是日本兵。五十来岁的老农,抗日战争时已二十多岁,对日本人的恶行恍如昨日。
老农告诉我,日本人住在双凤镇上,有时一、二个日本兵背着枪到乡下来做坏事。当日本兵出现在远处时,妇女们一呼百应四处躲藏,日本人最喜欢的就是找年轻妇女,再有就是找鸡。捉住了鸡先把鸡头斩去,取其两腿,去毛后放在锅里烧。一边吃着鸡腿,一边讥哩哇啦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看看还有没有顺手牵羊的,便哼着小曲扬长而去。
这是农民亲眼目睹的往事。现在把我们天天管理的稻子和日本人粘到一块,真不是滋味。几位老年妇女立在田头,手指田间:"矮子稻,矮子稻。"连说几声。不知是渲泄住日的愤慨,还是嗤笑你这长不高的矮子。
请允许我绕一下舌。二年后一袋一袋的日本产化肥来到生产队,开始时社员并不看好,不相信这白花花的玩艺儿有什么肥效,一用还真行。这种化肥外包装有多层牛皮纸,内胆为厚实透明的塑料袋。纸一物多用,袋结实洁净,放衣储粮携物十分实用,大受农民青睐。这下,老农民不得不对小日本刮目相视了。
这世界上的事说复杂真复杂,说简单也挺简单。日本人战败,他们进而用优质的产品征服世界。 结果,小日本派来一袋袋化肥当"说客",让憎恨小日本的老农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聪明能干。
搞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力强盛。现在,又办了奥运会,世界各国都有人来北京,我们用自已生产的各种各样的"硬件"与"软件",让老外服了。我们没有把"伟大红旗"插到国外去,老外却把"中国特色"免费带进了他们国家。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后来,开始种植双季稻了。农民们听到一句新鲜话:增加复种指数。这么高深术语农民听不懂。有人用通俗的话解释:二三得六比一三得三大。噢,原来如此。
种就种吧,反正种田人就是种田,反正一年四季除了下雨下雪其它时间都在田里,也不在乎你的什么指数不指数。
可是一种发现有点不对劲。总结了八个字:冷嘛冷煞,热嘛热煞。
每年五月一日开始,早稻要做秧田了。此时,身上还穿头绳衫,农民没有水田袜,赤了脚踏进冰冷的水田里,腿肚子都起鸡皮疙瘩了,那汗毛紧张得全体肃立,冷气一股劲往骨头里钻。你有你的冷空气,我有我的老棉袄。 老农自有"养身之道"。谁知冷气太厉害了,大半天时间双脚都泡在水田里,一天连着一天,一件破棉袄如何对付得了。别管了,还是使劲干,唯一的办法就是小车不倒只管推吧,多少能驱点寒。
一到大暑,你看,树阴下那犬张大嘴巴吐着舌头都热得发喘,可农民还得下田抢收抢种。"双抢"嘛,关键在一个抢字,辛辛苦苦化了这么多成本和劳力,你不抢老天要来抢。
于是队里重新安排劳动时间,早出工,晚收工,傍晚不放松。可是问题又来了,早晨干活时,成群结队的小飞蚁来"捣浆糊"。你这小不点算什么意思,蚊子来为了吸血,你一刻不停在我们农民面前飞来飞去,往我们眼睛上撞往鼻孔里钻,须知,这是在抢收抢种,你浆糊捣得太浓了。
。"捣浆糊"毕竟无伤大雅,蚊子可真刀真枪。一到太阳下山,成群结队蚊子来肆虐了。明抢好躲,暗箭难防。手上沾满泥巴,唯有不抵抗政策。此刻,老农的养身之道也好,防身之术也罢,反正无奈小虫何。
在我们邻公社,有一大队搞点。那大队种百分之百双季稻。中午以后的一段时间田里水被毒辣辣太阳洒得发烫,人下水烫得跳上岸。稻也有生命呀,只是它不会说也不会跳上岸。可是季节是个铁面法官,它不会给你"伤停补时"。
怎么办呢?生产队里发给社员每人两节大无畏牌干电池,还有一粒电珠和一根细电线。种田人要这何干?原来有人从工人叔叔的矿灯找到了灵惑:工人叔叔在漆黑的矿下能干活,农民伯伯为什么不能在月光下插秧?于是腰上挂两节"大无畏",头上点一盏小电珠,社员们白天是农民伯伯,一到晚上成了工人叔叔。
一位不识字的农民对我说:我算来算去,三三得九不及二五一十。
现在,农民用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稻种植,亩产在千斤以上。这是真理的胜利,这是科学的胜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人虽逝,真理永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