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祭——举国浑噩的悲剧
人物剪影
对不起,您的浏览器禁用脚本或者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 较低!请点击这里获取最 新版本。
 
⊕ 甲午战败,中国失去了什么?

①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②割让辽东、台湾及附属各岛屿、澎湖;

③“赔偿”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

④开放沙市、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

⑤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产品在中国内地免税;

⑥日军暂占威海卫,中国每年需偿付五十万两库平银占领费;

⑦两国交换战俘,中国保证不得处分降敌分子及曾经帮助过日军的汉奸。【查看详情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之时,大清帝国的“掌舵者”在做些什么?她在筹备她“六十年”一遇的大寿庆典,当黄海上炮声响起的时候,她关心的仍是如何将这个生日过得排场、体面。什么?没钱?那就从军费里挪呗!【查看详情

大清国的名义元首,亿兆生民的主宰者,在慈禧太后指缝露出的一点点缝隙里,行使着自己的权力。而仅仅在甲午开战前的几个月,这位光绪皇帝就禁不住受贿宠妃的枕头风,险些将一个文盲任命为“地市级”的高官。【查看详情

两代帝师,身负光绪皇帝超乎寻常信任的“翁师傅”,一代清流领袖,在甲午战争中一力主战,博得了偌大的声名,谁能想到,这一番举动竟只是倾轧政敌李鸿章的权术,更是为了报几十年前的一桩家仇。【查看详情

北洋水师从人员到装备都是李鸿章一手收拢起来,这支曾号称亚洲第一的近代化海军,寄予了李鸿章洋务自强的殷切期望,然而,老大帝国的种种痼疾,令这支海军自建立起,就注定了它悲剧的命运。【查看详情

为了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日本的明治天皇挥起了无形的鞭子,捐出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查看详情

日本近代化的思想导师福泽谕吉唱出了脱亚入欧的高调,对日本影响深远。但这位深受汉文化熏陶人物的终极目标,却是彻底灭亡中国。【查看详情

战争回顾:满纸心酸泪

后人描绘的大东沟海战场面,画中日舰比睿号正在北洋海军的阵列前方完成转向,北洋水师的阵型即被打破。

3000多名刘公岛中国守军被命令脱掉军装,由日军押送至威海西双岛一带警戒线遣散。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暴露出侵略者洋洋得意的嘴脸。

1890年前后,日本施行议会制,国内局势风起云涌,政府岌岌可危,为了转移国内视线,一场赌上“国运”的侵略战争便应运而生。【查看详情

1894年8月,清朝在平壤集中了万余北洋陆军,与数量占优的日本军队在城下展开激战,屡败之下,退至鸭绿江畔。而清军统帅不知道的是,对面的日军也仅能再支持两天。【查看详情

曾经的东亚第一舰队,在黄海大东沟迎来了它成军以来的第一次大战,不想,这场大战却成为北洋水师的“绝响”。【查看详情

聂士成等清军将领在摩天岭、连山关等地也曾挫败日军,然而大势倾颓,清军一路丧师失地,连苦心经营十五年的旅顺要塞都被日军轻取,辽东战败已成定局。【查看详情

日军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后,短短一个月时间,便一路大胜,兵临刘公岛,将残余的北洋海军围堵在威海卫基地。【查看详情

历史碎片:理智VS偏见

俄海军巡洋舰留里克也晒满了衣服

平壤战役中日军缴获的清军连发枪

致远舰官兵合影

为了寻找失败的原因,也因为历史的偏见,众多中国文化精英以讹传讹,用自己的臆想为北洋水师炮制了“莫须有”的“炮管晒衣服”的经典“谎言”。【查看详情

“战争,不仅仅是军人的搏杀,还是后勤补给能力的较量,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在这一方面,毫无疑问仍停留在中古时代。人们津津乐道的“炮弹不炸”不过只是这种落后的缩影罢了。【查看详情

北洋水师,一支高级军官绝大部分受过近代化教育的军队,并不能摆脱当时官场的痼疾,宿娼嫖妓、吸食鸦片、走私等等恶习侵蚀着它钢铁铸就的躯体,直至在黄海的炮火中被打得粉碎。【查看详情

丁汝昌在我们的印象里一直是一个爱国将领,他最终的“死节”,似乎让他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最后一个光点,然而,作为北洋舰队的失败统帅,他的死何尝不是逃脱责任呢?【查看详情

日本处心积虑的战争准备,使其对清朝各类情报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对手,而遍布中华大地的日本间谍也确实没有让他们的主子失望,北洋舰队几乎便葬送在一次次的泄密之中。【查看详情

甲午陆战中清军表现极差,几乎连战连败,但他们手中的装备却绝不比日军落后,甚至还要先进许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清军的失败呢?【查看详情

清军甲午兵败,兵力多少不是问题,武器装备也不是问题,甚至官兵的杀敌精神也少有问题,那么,清军究竟有什么问题?【查看详情

战后反思:“卖国”被滥用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日军掳获“济远”舰后,两名海军军官和四名水兵操作其双联装210毫米舰首主炮。

北洋水师的失败,有一种观点说慈禧挪用海军三千万两军费,使得北洋水师不得增加船炮导致的,而慈禧“卖国”的说法也随之甚嚣尘上,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对真相的误读,更凸显出了国人殊少了解就“扣大帽子”的习性。【查看详情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植根于农业社会的自强运动的失败,也是遮遮掩掩适应世界的开放态度的失败,更是旧式知识分子在旧秩序范围内求索救国之路的最终完结,而探析其中的原因,需要剖析的就不仅仅是战争本身的利害得失了。【查看详情

中日两国对外交的重视,可谓天渊之别,日本的外交官是“神差”,而中国的外交官却是“鬼使”,其间的高下之分,显而易见,而各自在战争中的外交努力,也是成败不同。【查看详情

作为当时中国精英群体中对世界形势了解最深刻的人物,李鸿章深知自己的洋务大厦建立在沙滩之上,根本经不起一次战争的冲击。而造成这种结果无法改变的原因恰恰是他无法作为的——进行一场制度的根本变革。【查看详情

清帝国在累次战败之后,任何阻拦日本人获得战争利润的努力都已化为徒劳。反倒是春帆楼外的一颗子弹,用李鸿章垂暮的生命为祖国换来了外交的机会。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位老人却被同胞骂做“卖国贼”,而且一骂就是一百年……【查看详情

经过长期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教育,多数人对于对外战争的态度都是单纯的“战”,而很少考虑力量的差距,现实的因素,仿佛唯有主战方是真“英雄”,其实,当我们真正回顾甲午的主战派,就会发现他们中间的一些观点是何其荒诞。【查看详情

理性思考:谁是赢家?

一百年前的世界,是欧洲中心论的世界,文明只属于西方,留给其他民族的名词只有野蛮。作为党同伐异天性的表现,西方列强对于每一场“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战争,都会寄予他们定义中的“文明人”无比的善意,不幸的是,这次战争中的“文明人”是日本。【查看详情

甲午战争,中国失去的是国土、财富,乃至尊严,而日本失去的却是理智。一场受益颇丰的赌博,让日本毫不犹豫地走上了一次次国运的军事豪赌,最终,这个疯狂国家的赌运在二次大战后走到了尽头。【查看详情

甲午战争最终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崩溃的临界点。帝国最后的捍卫者们也被迫承认,日渐全球化的历史已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缓慢的改变,他们的命运不再仅仅由自己主宰,而必须与外部世界共同分享,游戏规则改变了。【查看详情

司法权力是国际地位的一种表现,当新兴的美国第一次关注东亚国际事务的时候,中国司法制度和世界轨道的差别,令美国乃至世界对这个老大帝国充满了恶感,而在此之后,这种恶感也被贪婪的垂涎代替。【查看详情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几乎惨遭亡国之祸。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查看详情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