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不炸只是一个缩影
2008年07月24日 13:58文摘 】 【打印

“美国的G.C.索普在名着《理论后勤学》中,系统地阐述了战略、后勤、战术是战争活动三大要素的思想。一百年前发生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国北洋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战术指导上的失误。但从北洋海军的后勤保障来看,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对战争结局也有一定影响。

军舰、火炮装备性能落后

中国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军舰的总吨位和装甲厚度占有优势。但由于清廷腐败,建军指导思想落后,忽视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和维护管理,造成了装备落后和老化、军舰航速慢、火炮射速慢等致命的弱点。据戚其章《甲午战争史》所载资料,黄海海战中国北洋海军参战军舰的平均航速为15.5节;而日本海军参战军舰的平均航速为16.4节,其中第一游击队军舰的航速则高达19.4节。

以火炮而论,中国北洋海军参战军舰共有火炮137门,虽然在火炮口径上占有优势,但速射炮却1门也没有;日本海军参战军舰共有火炮268门,其中速射炮97门,不仅在火炮总数量占有较大优势,而且在射速炮上遥遥领先。”显而易见,在海战中军舰航速快,便于机动,能够进退自如;舰炮射速快,有利于发扬火力,增加单位时间内命中敌舰弹数。中国北洋海军的航速慢,舰炮的射速慢,客观上就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甲午海战之后,海军守备高承锡在呈文中指出:“战船贵快,快则变阵容易,易于取胜。如大东沟之战,……我船迟慢,变化艰难,所以受敌致败。”“船贵多置火炮、快炮,炮快则我放十出,彼放五出,以多敌寡,易于取胜。此次倭方之所以胜我者,亦以炮多且快也。”定远“舰副管驾李鼎文在呈文中指出:“船不快,阵难开合,亦无可探敌情;炮不快,远近难测,故命中亦难”;“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荣在呈文中指出:“现有船炮,比敌迟钝。我开巨炮一,敌可施快炮五,如不命中,受敌已多。……敌受伤退,我船不能追。是两军相对,而彼得进退自如。”“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守备饶鸣衢在联名呈文中指出:“我们船少炮钝,速率又缓,如大东沟之役,敌变动至灵,转瞬一阵,我军变换阵势尚未完竣,已被其所围。虽有夺天之巧,亦难插翅而飞也。”除以上中国北洋海军参战者的亲身体验外,当时一些外国评论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很值得重视。

日本的浅野正恭所著《近世海战史》在谈到甲午日清海战时指出:“日本舰队以快炮多,故同一口径之炮,而所发药弹,有3倍至6倍之多。”据他的统计,在1分钟里,中国舰队发射炮弹32.8发,命中3.28发;日本舰队发射炮弹193.3发,命中28.9发。美园的约翰?罗林森所着《中国发展海军的奋斗1839-1895》一书,详细研究了中日甲午海战,他的结论性意见是:“显然航速和射速比船和装甲的重量更为重要。”英国斐利曼特海军中将曾评论说:“以参加黄海战斗的军舰而事对照,已可得出正确结论矣。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接着,他更进一步指出,日舰“性能约略-致,…俱为甫竣工之新锐舰”,而中国舰队“舰型不称。……集若是复杂军舰编为一队,不惟非专门之丁提督不能统帅,即专门老练之将帅恐亦无能为力也”。裴利曼特不仅提出了单舰的航速和舰炮的射速问题,而且注意到了编队军舰的“舰型相称”问题。

对于北洋海军舰船及其火炮性能落后的问题,中国海军的有识之士早有察觉,并一再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对此更是忧心如焚。甲午海战爆发前的1891年,丁汝昌在率舰访问日本及南洋返队后,深感局势严峻,在所上条陈中提出:从前所购舰船,经历多年,已成旧式,机器渐滞,运用不灵,比较外洋快船,速率悬异,且快炮末备,难资战守,一旦有事恐难支柱,请及时增购船炮,以备防御。并建议将全舰队的军舰进行大修,更换锅炉,添购新式火炮等。由于种种原因,丁汝昌的正确意见,未被清朝当权者采纳,终于铸成大错,造成历史遗憾。

事实证明,武器装备落后就要挨打;要想夺取海战的胜利,必须重视装备建设,不断更新换代,谋求技术优势。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海军   甲午战争   北洋   后勤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张瑞泉 宋一鸣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