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注册] [登录]
甲午战争:文明对野蛮的“宗教战争”?
2008年07月24日 13:59 】 【打印

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有一阕《水调歌头》,词中有曰:“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璧自语,醒后一滂沱!”,端的是写尽家国情仇。

在中国上下“醒后一滂沱”之时,东邻日本却因战败了大清帝国并获得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国狂欢。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其主编的《时事新报》上说:“我感到不可思议的幸福,思前想后,恍如梦中,我惟有感激而自泣。”

正是这位思想家,在甲午当年(1894年,即光绪20年/明治27年),发表《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认为日本是以“世界文明的进步为目的”,这场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战,而是一场宗教战争”。

甲午战争,作为日本明治维新后第一场对外战争,的确成为日本迈入“文明国”行列的肇始。日本国际法学者就曾指出,日本于1886年加入红十字条约、1887年加入巴黎宣言,“欧美诸国虽然认为日本是‘理解’这些条约的‘文明国’,但并不确信日本在战争中是否履行这些条约,是日清、日露(即日俄战争)战争给了欧美诸国以上的确信。”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历史学家赫兰德(Douglas Howland)最近撰文认为,日本被看成“文明国”,而中国依然被看成是“野蛮国”,这在当时是西方社会的普遍观感,而这一观感,直接影响到了世界历史学界对甲午战争的评价。

与中国自始至终将甲午战争看成是保家卫国的自卫战不同,日本对于这场战争格外看重,不仅毫不掩饰要通过这一战争实现“海外雄飞”,在东亚大陆上获得地位和利益,而且还将这一侵略行动进行高级包装,将其上升到文明进步的高度。

在日本明治天皇的宣战诏书中就有 “求文明之化于平和之治”这样的“导语”,立论上比光绪皇帝的宣战诏书要堂皇高远得多,充分体现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朝野处心积虑的“大陆政策”。

那位号召对华进行“宗教战争”的福泽谕吉,原先是著名的“东洋盟主论者”,期望中、日、朝三国携手变革迎接挑战。他在1881年就认为,面对西方的逼迫,如中、朝两国不思进取,不仅危及自身,也给日本也带来危险,“今 以西方诸国威迫我东洋之势,无异于火之蔓延。然而东洋诸国,特别是与我毗邻的中国、朝鲜等反应迟钝,不能抵挡其威迫之势,犹如木板房子不堪火势。故以我日 本的武力援之,不单是为了他国,也是为了我自己,这一点可想而知。以武力保护他们,以文明开化他们,必须使他们效仿我国,迅速输入近代文明。”

与“东洋盟主论”相对应的,是“中国威胁论”,即不把中国看作是落后的、需要唤醒以便团结抗击西方的“老大哥”,而是一个在西方炮口下被迫进行改革并即将重新崛起的“老大”。据日本政治思想史学者松本三之介分析,在朝鲜发生的壬午事变(1882年)和甲申事变(1885年)中,已经多年开展洋务运动的中国,展示了其正在增强的军力和国力,加大了日本的紧迫感,中国威胁论占了上风。正是此时,作为明治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著名的脱亚论,把中、朝从对抗西方的盟友转为敌人,号召对中、朝实行圣战。

日本政界和思想界不断提出的“海外雄飞论”、“征韩论”、“征台论”、“朝鲜独立论”和“满洲征服论”等外扩思潮,成为当时的主旋律,被控制了的媒体自觉地围绕这一主旋律,将这圣战”的光环环绕在残酷冷血的战争周围。

甲 午战中,《东京日日新闻》、《国民新闻》、《邮便报知新报》、《大阪每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二六新闻》和《中央新闻》等媒体,纷纷派 出随军记者,美化战争、美化日军,其中最著名的和对日本人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在日本官方授意下、新闻界结集的《日清战争实记》。

与福泽谕吉相同,日本的另一启蒙思想家、基督徒植村正久,在战后(1896年)所写的《要把日清战争作为精神问题》一文中,也认为“日清战争的真正动机,是新旧两种精神的冲突。为了迈入新文明,日本即使在流血,也要扬眉吐气地向天地神明告白我们的国策。这次战争是大日本帝国自我意识到进取的天职,并将这一天职向全世界披露的机会。”

而即使在反战主义者内村锏三看来,“新的小日本同旧的大中国冲突起来。决定这场战争的正是东方和西方都应该遵循的进步主义……为满洲的中国政府所代表的退步的精神,难道还应该指挥全体东方吗?”(《日清战争之义》1896年)。

日本政治思想史学者松本三之介认为,正是甲午战争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思想界,直接导致了国家主义压倒一切的胜利。曾是平民主义代表人物、“以平等为堡垒,以自由为枪炮”的“文明绅士”德富苏峰,因此变成了积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在战前声称“举国一致对付清国乃是当务之急,为此愿牺牲我所持有的一切”,而甲午战争的国际意义在于“予世界上的顽迷主义者一大打击,将文明之恩典注入野蛮社会”。1894年,德富苏峰出版政论集《大日本扩张论》,放弃自由、和平的平民主义,大谈扩张。而战后,他又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受到了“强权战胜公理的事实教育”,痛感“公理”虚弱,原以为“理之所向,天下无敌”,但从此决心“皈依于实力之福音”,做一个铁腕“豪杰君”。

在德富苏峰后来所写的《大正的青年和帝国的前途》(大正5年),认为甲午战争(日清战争)在日本思想史中影响巨大,“若以为新改革作为日本国民的国民自觉时期”,则甲午战争(日清战争)就是“日本国民的帝国的自觉时期”,“日本国民二十多年了经过了许多曲折,才从自卑中知道自己。所谓知我,乃只知我之力,知我之天职也。”

另一思想家三宅雪岭则在其代表作《真善美日本人》中,从真善美三方面对日本人提出了要求,主张“日本人应该发挥优异的特性,以弥补白人的缺陷,承担起引导人类进入极真、极善、极美的圆满幸福的世界的任务”。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