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从“日不落帝国”到“小英国”
2009年09月08日 16:57书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六、越过强盛的巅峰  英帝国的负担

自从有了殖民地,英国便开始喜欢使用“英帝国”一词,从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绝大部分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独立,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帝国的历史达350年之久。可以说,英国的强盛是与英帝国的强大联系在一起的。到19世纪时英帝国逐渐攀上了它的发展巅峰:1800年,英帝国包括1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2000万人口;1900年英帝国拥有11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3.9亿人口;到一战爆发时,英帝国拥有127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4.31亿人口,占当时全球总人口的1/4及全球面积的1/4。而英国本土只有区区24万平方公里。

英帝国领土的几乎一半是1874年后获得的,其新获领土的规模和商业价值要远远超过法国和其他列强,这或许是因为英国相比于其他竞争者,拥有更多称职的帝国建设者、传教士、海外商人以及更充裕的借贷与投资的资金。当然,强大的海军是英国成功进行殖民扩张的最重要因素。幅员辽阔的帝国给予英国相当有利的战略优势:在全球的各个战略要地,如直布罗陀、塞浦路斯、马耳他、好望角、苏伊士、锡兰、新加坡、香港,英国皇家部队、供煤港口和舰队基地星罗棋布,皇家海军在各大洋游弋。另外,英国在全球还拥有许多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缓冲地带,给其自身以很大的回旋余地。面对这幅太阳永远不落的壮丽景象,阿诺德·汤因比如此描述他的同胞们的感受:“据他们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了。”塞西尔·罗德斯甚至认为,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而夜晚在空中闪烁的星星是那么诱人。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其名著《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说:“然而,最壮观的现象却不一定最重要。当世界局势观察家在19世纪90年代晚期开始分析这个似乎是国家和国际发展模式当中的明显新局面时,他们认为殖民帝国的创立只是其许多方面之一。”这是因为,帝国辽阔的土地对英国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广大的殖民地是英国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地以及资金投资市场,英国享受着作为帝国之首的荣耀;另一方面,英国在控制和经营殖民地事务中也必须付出,并承担保护和发展殖民地的责任。它的殖民版图越大,英国所承担的任务也就越多。事实上,英国的一些理论家尖锐地指出,帝国为资本家创造了大量利润,却对殖民地和英国的普通百姓毫无益处。如英国理论家J·A·霍布森曾认为,19世纪后期的帝国主义是“国家生活中的一种让人堕落的选择”,从根本上迎合“自私的攫取欲和暴力统治欲”;他在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一书中断言,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的不平等造成穷人入不敷出,富人却能积累财富,并将这些财富作为资本投向海外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是帝国存在和扩张的动力。霍布森指出,英国的殖民政策就是为这些经济寄生虫服务的。

布尔战争使英国大众深刻体会到殖民扩张的苦涩后果。战争在南非的布尔人与英国军队之间展开。英国虽获得了胜利,但为了征服这样一个很小的民族,却花费了3年时间,派出的军队人数甚至超过了布尔人的总人口数,付出伤亡近2.2万人,耗资20多亿英镑的高昂代价,还失去了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如此惨重的胜利,使英国人的心灵深深受到震撼。布尔战争反映了这样的事实:英国的帝国扩张能力不是无限的,殖民地并不是越大越好。布尔战争是英帝国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帝国不断上升,在此之后的帝国开始走向没落。其重要标志是英国开始把注意力从扩大帝国转到巩固帝国上来,即通过对现有殖民地的治理和有效统治,使之转化为实际利益,达到从殖民地得到多而付出少的目的。

当然,英国对殖民地的巩固行动并不是从布尔战争后才开始的,1897年英国政府召开第二次殖民地会议,正式提出建立“帝国议会”的主张,但各殖民地热情不高,多数殖民地主张安于现状。英国政府为保证帝国的永世长存,1903年提出要建立共同的关税制度,各殖民地态度依然消极。帝国联邦和帝国关税制两大设想都未能实现,这表明帝国已悄悄走上了下坡路。事实上,帝国内现在已出现一种离心的倾向,自从英国给予殖民地以自治的权利以来,与英国远隔重洋的各自治殖民地逐渐走向成熟,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认同、新的社会和新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形成新的民族。一旦新的认同产生,脱离母国就是必然的。

殖民地会议在1902、1907年再次召开,此后改名为“帝国会议”,帝国会议在一战中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使各殖民政府与英国政府日渐处于同等地位上,给殖民地的离心倾向提供了更大动力。一战结束后,大英帝国开始全面瓦解。

经济力量的衰退

一战后,英国在总体实力上已经让位于美国。二战后,英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从表面看,似乎是战争让英国从顶峰跌落下来,其实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期就已经隐含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以后英国就在经济发展上显露出疲态。尽管绝对实力要到1913年才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但对于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分析这一时期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对我们理解为何英国从强国地位上滑落至为重要。

第一,英国丧失了工业科技的优势。英国虽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手工业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额。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英国在1870年前或许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从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国家更为关键。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但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即便是英国发明的先进技术,也因工业界的保守思想而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可以说,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经济制度的创新机制,它们并没有跟在英国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接受了现代化的思想精髓,采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新兴产业。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导权,不仅依靠着煤和铁,也与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发明息息相关。同样,德国和美国的发展也与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紧密相连。

第二,没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英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是保持英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因素。但到1870年以后这些产业的设备都已陈旧落后,英国没有及时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展,英国仍能保持经济的低速发展,但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减少了。当然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加困难。但当时的情况是,哪个国家在新兴工业部门占据优势,它就可以开拓新兴市场并获得高额利润。由于惯性力量,造成英国在新兴产业的研发方面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因此英国新兴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低,其产值到1903年只占工业总产值的6.5%。

第三,英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1865年~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英国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其中美洲占37%,已经超过在本土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国只占19%。资本的输出使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利甚丰。但是,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长此以往,便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造成英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并且形成了国内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依赖性的经济是十分脆弱的,英国经济必须围绕着国际经济运转,必须确保无形贸易的收入,必须确保金本位制、自由贸易政策和平衡财政等经济手段的有效运行。一旦这些条件改变,经济的依赖性必然成为一种制约经济发展的力量。这在后来发生的两次大战中得到了印证。正如保罗·肯尼迪指出的,英国依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是一种战略弱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唐晋主编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