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姜迎春: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独一无二

2018-05-03 19:32:21 凤凰网历史 凤凰网历史

嘉宾简介:姜迎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本文系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策划专访,采访:唐智诚,整理:王诗云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独一无二

凤凰网历史:能否先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居于什么地位?

姜迎春: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般会从这样几方面来理解或界定。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且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体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本人也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是思想家与革命家的最杰出代表。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自然、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体系。

第四,从它的主要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一系列思想组成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凤凰网历史: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看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姜迎春: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做过非常精辟的概括。他说,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科学性和真理性上讲,我觉得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理解、认知和阐述上是科学的,而且我认为,它是唯一科学的理论体系。在过去,人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绝大部分都局限于思想本身,而没能揭示这些思想的经济的、生产的、生活的根源。

在社会结构方面,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也是唯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比如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关于未来社会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人类也有很多关于未来的理论或者学说。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猜测甚至迷信的基础上。而马克思的未来学说,也就是共产主义学说,将社会运动、制度建构和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所以,它就不是一种幻想,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就它的传播力和影响面来说,人类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传播广泛。它影响了西方和东方,影响了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影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

凤凰网历史:对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全部秘密”这句话,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姜迎春:“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秘密”,主要从两大方面看。第一大方面是,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秘密。我们知道,马克思揭示这个秘密,主要通过他的经济学研究,最主要就是通过他的鸿篇巨著《资本论》的研究。他从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即商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秘密。在经济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矛盾以及社会的基本矛盾。我们很难观察、理解到这些秘密,因为它们隐藏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内部。马克思通过他的经济学研究,解开了资本主义社会几乎所有的秘密。从物质生产和经济学上来讲,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秘密。第二大方面是,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现象的秘密。以住人们对于价值、思想、理论的理解往往只在其本身绕圈子,而马克思通过运用唯物史观,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很多人吹捧为永恒的、普世的精神现象的秘密。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研究自由、平等、博爱,不是单单从自由的历史、平等的历史、博爱的历史去研究,而是研究它的经济本质和实质。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实际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被神化了的精神价值的经济本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由、平等似乎无处不在。从表面上看,一切交换似乎都是基于交换主体的自由身份和平等权利。然而,在马克思看来,不同的交换主体同生产资料的关系的差别决定了他们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命运,所谓无处不在的自由和平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凤凰网历史:马克思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做出了哪些独特贡献?能否请您为我们解读。

姜迎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产生,不是思想家为了解决自身的思想难题,它是为了工人阶级的解放而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马克思去世的那天晚上,恩格斯给许多人写信,告诉大家这个不幸的消息,其中有这样一个概括: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因为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推动,使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走上了科学的轨道。所以我觉得,马克思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独特贡献,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看。

第一是理论的贡献。没有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就没有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发展。

第二,马克思特别强调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马克思始终在关注、参与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和发展,特别强调共产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那时,先进性和纯洁性问题主要是社会主义运动内部存在许多宗派主义,马克思不断同非科学的思想和运动作斗争。比如,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到的封建的社会主义,僧侣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还有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等。

在马克思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在为建立和发展新型的、革命的、科学的工人阶级政党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重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这两者的结合。因为如果只有“原则的坚定性”,可能会导致教条主义,如果只有“策略的灵活性”,可能会导致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所以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机会主义。

举个例子,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于1864年9月28日,协会的宣言和章程主要是由马克思起草的。马克思在1864年11月4日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里,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其中有一段话,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他说:“重新觉醒的运动要做到使人们能像过去那样勇敢地讲话,还需要一段时间。这就必须做到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任何一次大发展,实际上就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所以马克思也强调,对于工人阶级政党建设来说,第一,不允许别人恫吓自己。第二,不允许离开正确的轨道。第三,既不允许停滞不前,又不允许盲目蛮干。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凤凰网历史: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它为什么会传入中国?又是如何进?中国的?

姜迎春: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实践需要这种理论,也就是说,理论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需要的程度。如果近代中国不需要这样一种理论,那么它就不可能传入中国,所以这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中国人民面对的主要压迫是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所以,如果有一种思想理论,既具有反封建主义的性质,又具有反帝反资本主义的性质,那么它就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适应了中国人民的需要。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封建主义文化不可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不论是古代西方文化还是近代现西方文化,也不可能具有反封建和反帝、反资本主义的性质,因为西方近现代文化是同资本主义连在一起的,是资本主义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反资本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它既反封建主义,又反殖民主义,也就是反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适合了中国的需要,才受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及劳苦大众欢迎的。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主要有这样几个渠道。第一个渠道通常叫“日本渠道”,中国当时有很多留日的学生,他们看到一些新鲜思想,就把它带回来。第二个就是“法国渠道”,那些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文献从欧洲带到中国来。第三个渠道就是西方的传教士,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传教士叫李提摩太,他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文献翻译出来,然后在当时中国的一些期刊上发表。第四个是“十月革命”的示范作用,“十月革命”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的很大冲击,它让他们意识到,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的东方大国,马克思主义可以变成现实,所以毛泽东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白手起家的精神

凤凰网历史:请您为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曾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克服?

姜迎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漫长艰难,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历史过程。毛泽东那一代人,应该说是最难的,因为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他们那一代人开始的。

毛泽东那一代人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且把它科学地运用到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矛盾的特点,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和发展的道路,这个道路包括中国革命的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还有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所以这个探索是开创性的,同时也是最难的。第一难在力量的弱小,一开始有几个人,十几个人,慢慢发展到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第二难在阻力和困难巨大,因为他们要面对很多反动势力和落后势力,这些势力的力量非常大,要战胜这些势力,要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创立的社会矛盾学说,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性质,作出了很多科学判断,比如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以及如何认识工人阶级,如何认识农民阶级等。而且在革命过程中,毛泽东特别重视灵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阶级特点加以灵活运用的。

到社会建设时期,尽管我们可以向苏联借鉴学习,但是我们跟苏联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这时,毛泽东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政治上的关于民主和专政的理论,源头也都是来自于马克思的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他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他们的贡献也是开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框架是由邓小平他们那一代人奠定的,这个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巨大的。

邓小平这一代人,遇到的困难也很大。第一,解放思想难推进,解放思想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40年前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开始酝酿,到全国讨论,不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解放思想是很难的。第二,就是没有前车之鉴,怎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人提供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邓小平那一代人,也带有白手起家的精神。

邓小平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规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如果离开这些原则,就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基本理论的同时,创造性地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发展。

后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需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他们遇到的难题,一个是党的代表性、纯洁性、先进性问题。第二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怎么利用好市场经济这一手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或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从邓小平时代开始,直到今天还在探索,所以这个时期会不断遇到难题,也就是市场经济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以巨大的勇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时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在克服这些难题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深化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凤凰网历史: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姜迎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个在表现认识上,一个在表现运用上。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上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境界。

比如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进行了带有重大转折意义的理论创新,开拓了新的境界。第一深化了规律的认识,第二深化了对规律的科学运用,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种新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都有系统的深化,并且能将其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从而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比如作风问题,又叫“四风”问题,我们还有很多人认为“四风”是小事,党内一直存在也无关大局,其实这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四风”不是小事,它事关执政的基础。腐败问题在党内也一直存在,很多人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也有偏差,认为腐败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所谓枝节问题,事关共产党能不能执好政,能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核心领导力量。因此,要深刻认识党风问题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科学探索解决党风问题的有效机制。

所以,怎么把握这种规律性,怎么解决党内的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是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开展的一项工作,而且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提振了全党的势气,提振了全民的势气。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有很多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如何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推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比如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发展理念等,都是带有规律性的探索。事实证明,这样规律性的探索有效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把这种深化的认识运用到了实践中。最主要的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共同体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早就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人类社会如何向前发展,不同民族如何和谐相处,是很现实的时代课题,他的思考也同样提升到了规律性的高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不同民族、国家都要走同一条道路,不像一些西方国家、西方人士认为人类最后都要走资本主义化的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在此前提下寻求人类共同的发展需要。我觉得,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一大深化。而且从这几年的实践看,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探索,也得到了广泛的世界认同。

责编:马钟鸰 PN018

不让历史撒谎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观世变
  • 重读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