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方文山:李清照词贴近流行音乐 台湾教材删文言文可惜

2017-10-29 10:38:06 凤凰历史 方文山

 

方文山 资料图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对话方文山文字实录,采访:唐智诚,整理:王诗云、唐智诚,转载请注明出处 

嘉宾简介:方文山,中国台湾男导演、亚洲流行天王周杰伦御用金牌作词人,其创作的词曲中有画面感和东方风,非常符合江湖的整体音乐风格。

年轻人自发穿汉服我觉得很珍贵

凤凰历史:您是西塘汉服文化周的发起人之一,那您最早是因为什么原因接触到汉服?

方文山:说到接触汉服,我印象所及应该是2011年。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网上有一些汉服同袍,他们会发讯息,在网上打“汉服”两个字就能搜到,另外百度上有“汉服吧”,再就是朋友的微博上,有时有一些讯息,让我发现他们有参与汉服活动。

另外,在一些传统庆典上,有年轻人穿汉服,我也觉得蛮有趣的。所谓有趣是说,一般年轻人会抗拒、排斥传统的东西,除非是来自学校的正规教育,或者家长的要求。可是我发现,在汉服领域,很多参与者都是年轻人,而且都是自发的,并不是有奖励、鼓励,或者有制度要求才去参与。

这些年轻人自发地参与汉服活动,引起了我的兴趣,然后我就去关注它,慢慢了解到,原来有一群年轻人在对汉服进行推广。我觉得很珍贵的地方在于,他们有热诚和热心。

汉服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被忽略很可惜

凤凰历史:了解汉服以后,它最吸引您的一点是什么?汉服有没有给过您作词方面的灵感?

方文山:应该是展现在汉服上的传统文化之美吸引了我。汉服有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之美,其中蕴含文化的美学,文化的风格,它也是传统文化领域之一,只是被大家忽略了,我觉得很可惜。

作词方面的灵感,我为汉服写过一首《汉服青史》,是汉服文化周的主題曲。汉服会带给我一些间接的感触和想法,可并不会具体呈现汉服两个字,太标签化了,应该说,它是一个养分、土壤,就像书法是土壤,京剧是土壤,汉服也是创作的土壤。

汉服要跟现代社会接轨 如有新式汉服会常穿

凤凰历史:在生活中,您会穿汉服吗?很多人也觉得汉服美,但生活中穿起来怕不方便,能否推荐几款日常款的汉服?

方文山:生活中我不太会穿汉服,因为我的工作形态与形式不太适合穿。所以,我们在推广新式汉服,因为汉服有严格的承传,秦汉的汉服形制有曲裾,唐代有襦裙、圆领袍,宋代有朱子深衣、披风;明代有直裰、袄裙,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服装的特色。我觉得汉服发展到这个年代,应该有现代汉服的存在,除了推广传统汉服外,应该有一条路线,让从前时空背景下的汉服,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接轨,而不要把汉服想象成古装、穿越。穿传统汉服去搭公交车,说实在是有点奇怪,但可以说是文化的亮点。

所以我一直觉得,应该让汉服与现代社会接轨,保留汉服元素的符号,比如交领右衽,可服装形式是现代汉服。如果有新式汉服的选项,我会常穿新式汉服,但出席传统庆典,传统活动,像西塘汉服文化周,我当然还是会穿传统汉服。

凤凰历史:今年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您觉得活动中有哪些新亮点?最期待什么节目?

方文山:新亮点有铠甲展、拜师礼,还有小朋友在汉服周走T台秀,以及中华武备展演,这都是往年没有的。我个人最期待中华武备展演,它很阳刚,我觉得表演应该会很震撼。

 

李清照词贴近现代流行音乐 台湾教材删文言文很可惜

凤凰历史:您提过喜欢读宋词,这是受到家庭的影响,还是读书时在学校养成习惯?

方文山:应该是自发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些人英文特别好,有些人数理化特别强,有些人擅长金融专业。我始终觉得古诗词蛮吸引我的,因为古诗词里包含的叙事手法、画面感、故事性都有文字的咀嚼空间和文字的张力。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一听,画面感都有了,很吸引你去读。

我是自发地喜欢这些古诗词,宋词特别吸引我,尤其是李清照,或者是五代后主李煜的词,都是婉约派,比较贴近现在的流行音乐,有点像长短剧,文字结构不是五言绝句,或者七言律诗,比较自由活泼。所以某种程度上,我的创作受宋词的影响。

我们求学阶段,课本中文言文的比例蛮高的。现在可能时代变了,文言文的比例大幅度缩减,我觉得很可惜。因为一般的青年学子出了校园,基本上就不可能看文言文了,接触的不管是小说、散文、诗词,还是现代诗,诗歌,都是以白话文创作的。

求学阶段是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文言文比例可以适当,但不要太少,在50%到60%是可以的,也不用到70%或80%。只是减到30%之后,就有点少了,可能10篇文章里只有三首文言文,与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的连接就比较少,这比较可惜。所以我觉得,文言文教育应该至少占一半的比例更好。

传统文化为创作提供养分 强行去除是自找麻烦

凤凰历史:有人担心这样删文言文,以后台湾小孩会连方文山写的歌都听不懂。您会不会担心,在这种环境下,中国风的创作不受欢迎,传统文化被边缘化?

方文山:我倒不认为中国风的创作会边缘化,因为它与古典或传统领域结合的方式是混搭的,可能所有的曲子都是中国风,但乐器、曲式可能是摇滚的中国风,里面有钢琴、吉他,这些都是现代乐器。

我不觉得文言文教育减少,会冲击到所谓的与传统结合的这类音乐,因为它毕竟还在流行音乐的范围,不是五声音阶小调歌曲这类很传统的音乐。你们听到所有中国风的曲子,像《青花瓷》,都还是流行音乐,只是它的编曲会用到二胡、古筝、琵琶,文字用语偏古诗词。所以我不认为中国风的创作会受影响,只是教育上减少文言文的比例是可惜的。

凤凰历史:对台湾现在这种“去中国化”的措施,会有一些失望吗?

方文山:在文化上会有些失望。因为文化是断不掉的连接,是脐带。你把文化抹失了,或者做某种程度的曲解、断层,是很可惜的。传统文化明明是创作的土壤和养分,它是丰富的,它会强化各领域的美学,你还把它去除,那不是自找麻烦吗?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太正确的施政措施。

近年大陆更渴望吸收 传统文化比台湾重视

凤凰历史: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您觉得大陆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方文山:可能10几、20年前,大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可现在的社会氛围里,传统文化变成了主旋律,有的学校还把书法列为必修课。从这些年大陆的文化氛围来看,是非常渴望吸收传统文化的,有时可能比台湾还要重视,我不认为有什么需要补强的地方。

 我想用通俗方式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凤凰历史:除了汉服,您还对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方文山:应该还有书法,这个领域很吸引我。一般人对书法的认知,可能就是正襟危坐地写小楷、唐楷,这种书写方式几千年都是如此。可是我觉得,在现今的社会结构,书写书法和欣赏书法的方式,其实都可以有比较多元的选择,不是推翻,也不是改变。

传统书法写在宣纸上,不管行书、隶书、楷书,都是静态地在写,可是换一种方式,就可以改变书法的书写形式与书写载体。譬如说,写书法的时候可以结合音乐,写书法的载体,可以变成服饰或者器皿,不见得一定要写在宣纸上。所以我现在想把书法戏剧化,把它变成与现代社会接轨的传统领域。

凤凰历史:您在创作中国风的音乐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使命感?

方文山:使命感多少会有,所以我才会筹备以书法为主的戏剧,就是希望年轻族群能透过电视剧的影响,进而重新认识与喜欢书法。

你要让年轻人喜欢传统领域,就要用年轻人习惯的方式,什么是年轻人习惯或喜欢的方式呢?就是通俗文化,电影、电视、戏剧、流行音乐、线上游戏与小说。我们就用大家最熟悉的,生活上会接触到的元素,把影视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方法,而不是办论坛,然后强迫小朋友和年轻学子来集结,宣传汉服有多好,书法有多好。你要让他觉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用得到,也在发生,从而自然而然地去喜欢它。

责编:马钟鸰 PN018

不让历史撒谎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观世变
  • 重读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