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8 14:48:09 凤凰历史 兰斯
近日一段“公公醉酒婚礼现场强吻儿媳妇”的视频广为传播,配文称,“江苏盐城某国际酒店的婚礼现场,新郎父亲酒喝多了,强吻新娘!”消息一出,全网哗然,所有人都被这一丑行震惊、尴尬、恶心到了。
这次事件处理不好,给新人夫妇带去的影响将伴随一生
有媒体采访到这场婚礼的主持人,证实了事件的真实性。更让人心寒的是,台下竟然有观众叫好,让人感叹这世界究竟是怎么了。原来,观众叫好的原因是这种公公婚礼吻儿媳的情况,是盐城当地婚礼的一种传统闹婚习俗。
那么这个让大众感到不适的闹剧一幕,到底是不是传统?一般闹到什么程度才算完?
古代的婚闹比今天更夸张
由于地图炮过多的关系,笔者在这里先替江北地区正名下,这个婚闹的习俗在大江以南也是普遍存在。江南乡村娶新娘,夜宴之后,有闹新房节目,又称戏妇。亲朋好友聚于新房中,向新郎新娘戏谑逗闹,唱一些荤段子,活跃气氛。这种习俗盛行于唐宋明清之间;至于其源头,一般都追溯到魏晋之际,如《辞源》有“戏妇”条目,谓“旧时于结婚时戏弄新妇,即闹新房”,并引葛洪《抱朴子·疾谬》一段记载为证:“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
婚闹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弄出刑事案件
而在汉代,新婚之夜,亲人在洞房窗外窃听洞房内新婚夫妇的言语动静,俗语叫“听房”。《汉书》载:“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夫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
闹房之俗至唐代,愈加泛滥,不但男亲家属,贺客宾朋都有戏谑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拦阻,品头论足,抚摩取笑,需索刁难。
宋代,吴郡取妇之俗不同于中原,但也有戏弄新妇之风。明代以后也有一些闹房习俗的记录:“明朝时民间有闹房的习惯,叫‘谑亲’,又叫‘弄新妇’。”
清代,这一习俗仍盛行不衰。《冠婚丧祭考》记载:“民间风俗中有看新妇的习惯。举行婚礼的时候,亲戚,朋友,族人和邻居不分老幼,一连数日都来观看”。
除了猥亵妇女外,有些地区还有殴打新郎或者伴郎的习俗
不过妹子们也不需要愤愤不平,男人在闹婚的时候也不好受。
在东汉,仲长统在《昌言》中说闹房之人手持木棍,在大庭广众之下,用污言秽语戏耍新人,实在有失体统。伴随着西晋的灭亡,北方地区被中亚和北亚“输入”文化,导致这个风俗变味。北朝及隋唐时期,流行在女婿回拜岳丈时,女方全家出动持械痛殴女婿,以之为乐。如果恰逢饮酒过量,往往会失手将人打伤,严重时甚至闹出人命。事实上,这是北方游牧民族抢婚习俗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比如更稍后的,成吉思汗和他父亲都曾参与或遭遇抢亲,那可是真正的“抢”!女方全家出动持械痛殴“霸王硬上弓”的培养女婿,事实上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先前抢亲行为的报复。
很多时候新婚男子的非人待遇不输女子,在千年前甚至超过女子
陋习的为何经久不衰
康拉德把隐喻分为“语言的隐喻”与“审美的隐喻”两类,指出前者强调了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后者是要给一个物体以新的印象,使它“沉浸在一种新的气氛中”。卡希尔的《语言与神话》试图向人们说明神话的隐喻思维实际上乃是人类最本初、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因为“语言”这一人类思维的“器官”就其本质而言首先就是“隐喻的”,语言的逻辑思维功能和抽象概念实际上只是在神话的隐喻思维和具体概念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很多科技论文已经注意到了隐喻思维对社会对未来的影响
这就意味着人类的全部知识和全部文化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建立在逻辑概念和逻辑思维之上,而是建立在隐喻思想这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之上的。所谓“隐喻”是将本来的意义隐蔽在某种事项后面,或者经过某种比喻曲折的反映事项的功能或作用。正因为隐喻的力量使得人类存在了一种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的意指功能,并赋予了闹洞房习俗顽强的生命力。
在具有“人伦中心”取向的传统中国,结婚从来就不仅仅是结婚者自己的事,而是家庭,家族及至社会的事。许多婚俗是出于对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考虑而设,也就是说,中国许多婚俗的产生和延续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在于它所引发的的社会功能,“闹洞房”习俗自然也不例外。
今天生活在福建广东以及浙江南部的人对家族婚姻比其他地区有更深的体会
在包办婚姻的古代,“闹洞房”习俗的存在与传统中国婚姻缺乏婚前交往有关,“闹洞房”的目的则在于在众人强制下密切新娘新郎的关系。使原来没有交往,甚至没有见面的一对新人迅速亲近,使新娘对于即将到来的夫妻生活有一个心理准备,这对缺乏婚前交往的传统婚姻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社会有两个文化传统:一是“雅文化”传统,一是“俗文化”传统。“雅文化”传统很大程度是一些圣者贤人提出的,反映社会理想的文化。“俗文化”传统则是在乡野社会流行的人们普遍易接受的文化。“闹洞房”是一种民俗,当然属于后者。
“闹洞房”是一种采用近乎暴力的方式促成妇女履行和转换角色的仪式,它实际上是借助众人的力量促使女性角色的转换,这就允许有短暂的混乱,只有通过这短时间的角色混乱才能实现长时间的角色秩序,表面上看来闹洞房仪式上的角色混乱状态与儒家思想倡导的理想秩序相矛盾,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雅俗文化其实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只不过相比过去而言,今天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分明
除了角色隐喻外,封建迷信也是婚闹的重要因素。“人不闹鬼闹”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语,它表达了人们对新娘身上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邪气”)的担心,并希望通过闹房仪式来驱除新娘身上的危险因素以维护家庭平安的愿望。
传统中国人普遍认为只要许多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袪避凶邪,魔鬼害怕人多,害怕吵闹,热闹的气氛说明“人气盛”,人气盛则可以吓退鬼怪。
祸水东引给伴娘
不过不是每个家族都能接受这种“通俗文化”,尤其是那些书香门第对于这种“很黄很暴力”的习俗更是深恶痛绝。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员,上流社会也不能完全脱离“俗”,正如下层人民一样会欣赏艺术品一样。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祸水东引。
周振鹤先生在《苏州风俗》的《婚丧礼俗》篇中写道“···闹者既失新郎,而对于新娘又无可闹,于是不得不闹伴娘。故坤宅伴娘,必择美貌年轻者”。
闹新娘变成闹伴娘,今天看到的婚闹丑闻大部分都是来自伴娘
在婚礼期间,客人不但可以对伴娘任意调戏,甚至还可以与之发生关系。根据男方的经济状况,聘请时间少至三五天,多达一两个月不等。江南地区书香门第云集,早就了秦淮湖畔的艳名远播,可见除了士子风流外,他们的婚姻也给风俗业做了推广。
新中国建立后,对“伴娘”这种带有“资产阶级作风”的职业采取严厉打击措施,在改开前中国的婚礼已经看不到伴娘了。但是,对于闹洞房这种“俗文化”的代表,人民政府却选择规劝为主,毕竟这玩意就是下层人民的最爱,“三天不分大小”的习惯也让热衷于打破旧秩序的红卫兵喜爱。因此,在八十年代以前,婚闹比以往更为剧烈,这次没有伴娘帮新娘挡枪了。
“写农民,为农民写”作为宗旨的浩然。在他的笔下新娘被婚闹者扒了衣服也很高兴,越是闹得厉害主人越开心
八十年代后,随着改开的进行,人民群众对婚闹的看法回归传统。
在作者笔下,新娘从被剥光也毫不在意,变回了那个害怕受到侵犯的弱势形象。1985年,石家庄的婚礼上二十几个民兵婚闹,“新娘被闹得放声大哭,新郎一家苦苦求饶,这伙人却无动于衷,直到闹够为止”,被《中国民兵》报道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社会影响。
此后主流价值观对婚闹越来越偏向负面评价,但是不少地区碍于传统无法摆脱这个习俗,只好捡起老祖宗的传统,花钱雇佣职业伴娘供宾客调戏。
但是,这依旧不是解决办法,时常有新人或者伴娘不堪其扰而报警的新闻传出。
比如这次“公公强吻儿媳”的件事“恶心到了全网”,网络上除了对公公的行为并非恶意表示一定程度的谅解外,也上几乎没有网友“支持”这种低俗的婚闹。
结语:
显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资资源的丰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的文明程度也在提高,网友们众口一词的批判,却足以说明公民道德水平已经进入了新的层次。这次公公强吻儿媳导致整个社会的舆论哗然,规模堪称历年最大,也许这次是是时候让中国对这个不合时宜的传统说再见了。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2018-02-24 15:51:580
2018-02-12 16:29:270
2018-02-10 16:33:480
2018-02-06 19:15:320
2018-02-03 20:07:020
2018-05-01 15:180
2018-04-01 12:360
2018-03-11 17:100
2018-03-04 20:320
2018-02-11 14:460
2018-07-16 11:140
2018-05-22 16:250
2018-05-03 20:500
2018-05-03 20:400
2018-05-03 20:280
2018-12-30 20:030
2018-12-30 16:320
2018-12-30 16:310
2018-12-30 15:320
2018-12-30 14:520
2018-12-04 10:410
2018-12-01 11:450
2018-12-03 13:390
2018-11-30 01:020
2018-11-27 20:030
2018-11-30 17:160
2018-12-01 16:230
2018-11-27 07:160
2018-11-26 13:530
2018-10-18 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