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为何吴京全家外国籍的谣言那么刺痛国人

2017-08-15 14:21:28 凤凰历史 兰斯

随着《战狼2》票房井喷,人们在为心中那份爱国主义情怀而自豪的同时,也出来了许多不和谐的传闻。在这其中,以吴京是香港而非大陆籍,最为夺人眼球。虽然这已经证实是谣言,但是不可否认其一度牵动了国人的心。

为何中国人对明星是否外国籍这么在意?这个其实和近百余年对中国人才严重外流所带来的恐惧有关。

清末大规模留洋,却为他人做嫁衣

清政府在对洋人的一系列战争中被花式吊打,这是被百年后的我们都引以为耻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清政府也曾试图奋起直追,通过“师夷之技以制夷”的手段来重现八旗的荣光。其中官派留学生就是重要的途径,用来学习欧美列强先进的政治体制和科学技术。

其实清朝并不是没有重视魏源之流的建议

在1900年之前,官派留欧学生主要留学英、法、德三国。1900年之后,留欧国家有所增加,留学比利时、俄国、奥地利等国的学生也逐渐增多。据清末驻各国留学生监督的一份报告,1908年至1910年左右,留欧学生总数约为500余人,其中留法者140余人,留英者124人,留德者77人,留俄者23人。

此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留日运动后来居上,不仅各地政府竟相派送,民间自费者也接踵而往。有人统计,人数最多时达8000余人,也有人统计有10000余人。留日热潮,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空前,而且也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

和今天留学热的情况大同小异,去日本的留学生虽然人数众多,但生源质量却是参差不齐。据1907年杨枢在《游学计划书》中称“综计官费公费自费学生之得毕业人数,其速成者居60%,其普通者居30%,中途退学辗转无成者居6-7%,其专门高等者则仅居3-4%,而入大学者不过1%而已”。

和去日本的不同,留学欧美,尤其是美国的留学生质量非常好。据统计,从1850年至1911年,进入美国高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达634人。至1911年,650名留美生中有323人大学毕业,23人专门学院毕业,72人技校毕业。1909年在威尔斯顿大学学习的10名中国留学生,“一年内得一等与二等荣奖者各五名”。根据李喜所统计,1896-1911年,有29人获得博士学位。仅哥伦比亚大学1911年即有3名中国学生获博士学位,6名获硕士学位,3名获学士学位。

为了适应欧美环境清政府甚至派了大批幼童去美国

而留学生们之所以更愿意去日本,除了价格便宜外,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甚至可以不会日语,只需要拿只笔与日本人笔谈即可。而去欧美则需要过了语言这一关,虽然当时没有今天这么系统的雅思托福考试,但是和汉字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也注定只有非常精英的人才能去欧美留学,这也是为何欧美留学生质量普遍于高留日学生的缘故。

为了克服语言和习惯上的障碍,清政府决定派出幼童赴美学习。甚至考虑到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清朝当局还选择了使用公费。这个手笔不可谓不大,前后四批共120名幼童全部用公款官派留学,真是“固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

这一措施确实起到了作用,招收留学幼童的美国学校甚至把他们的作品当作教育成果展出,可见这批留学生是多么优秀。但是,好景不长清政府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这批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慢慢失去了认同感。不少留学生逐渐穿上了西装不说,还和女同学跳起了舞蹈,甚至剪了辫子还加入了基督教,拒绝在清明节跪拜祖先等。最后清政府不得不下令撤回这批留学生,可怜那些已经考入耶鲁等知名学府的留学生也被迫放弃学业回国了。

耶鲁大学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放弃前途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留学生通过各种手段留在了美国。结果120名幼童留学生只召回了94名,不得不感叹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被寄予厚望的官派留学生尚且如此,那些自费的更是不用提了。为了留住人才清朝可谓绞尽脑汁,又是禁止官派留学生加入他国国籍,又是对愿意回国的留学生封官许愿,最后更是把科举都给废了,这才把大部分的留学生留下来。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那些没有回国的留学生,除了因为个人发展而选择成为外国人之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国内政局的动荡了。借助庚子赔款奖学金清末和民国得以大量派出公费留学生。到了二战后,根据民国高教部统计大约有5000名留学生因为战争缘故无法回国。谁曾想到,这对很多海外游子来说,这一去就是永别了。

随着全国解放,留学生内部,也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产生是否回国的分歧。截止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大约有2500名留学生选择了回国,剩余的要么去了台湾,要么留在了所在国,不得不说这真是历史的玩笑。

改开让一切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中国人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波留学潮。由于和清朝、民国相比,改开后的中国,有着更大的人口流动和财富,因此自费的比例远高于以往。偏偏此时的中国和欧美日相比,已经在教育和物质上拉开了差距,这也让大批留学生选择留在所在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不包括公私出国经商和旅游的中国人),其中公派留学生为6万多人,目前共有15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另外16万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就业,约27万人正在海外就读。那么,就这个数字来说,我国留学人员流失比例达到了近50%。

回不回国这对留学生来说的确是个问题

相对于留学生的不回国而言,已经成型的人才流失更是让无数国人痛心疾首。

据统计,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领域的毕业生82%去了美国,北京大学的比例为76%。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显示:在1989-1998年的10年中,中国公民在美国获得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类博士学位的共有2万人,其中大部分留在了美国。在硅谷美国,20万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中科院基础学科研究所的尖子人才,几乎全部流向海外,承担国家项目的中青年骨干外流的比率高达40%以上。

难怪有人说“清华、北大是为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托福”是美国设置的“中国教育成果收割机”。

中国的人才流失极其严重

而优秀人才外流,造成了对留在国内人才的一种离心作用,造成中国人才结构不合理。如果把人才结构比喻为宝塔型的话,那么我国的人才结构是塔底太大,塔身特短,塔尖人物奇缺,或者说专家不少,但是“大家”少。据统计,中国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口资源总量的5%,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总数的5.7%,发达国家一般要占15-20%左右。局限于国内的科研人员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非常有限,发明专利很少,说明中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薄弱,高技能人才奇缺。中国有7000多万产业工人,但高级技工仅仅占5%,技师占1%,高级技师仅占0.1%,而发达国家高、中级技工约占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60-70%。

结语

不过万幸的是,现在一切都在好转,随着国家在不断地投入资金,挽回更多的人才。现在留学生归国比例已经大大增加了,类似于杨振宁这样的科学界巨人,也选择了重新成为中国人。相信有一天类似吴京这样的“你全家都是老外”的抨击,能够被证明全部是谣言。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