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历史中的锦绣未央南安王真的坏吗

2016-12-12 12:01 凤凰历史 小蒂萌

随着《锦绣未央》大结局尘埃落定,一股关于北魏王朝与拓跋家族的热潮也逐渐升温。然而出乎很多人之前的预料,该剧的几位主要角色中,最受欢迎的居然不是帅气而显得正义凛然的皇长孙拓跋浚和女主李未央。其貌不扬且性格阴暗的大反派南安王拓跋余,成为了很多人观剧后,念念不忘的热议话题。

锦绣未央海报

有趣的是,这位男反派一号拓跋余,在历史上的确是有身份和名字都相同的历史原型存在。相比之下,主角拓跋浚的历史原型则是北魏时的第五代文成帝--拓跋濬。两人虽然的确在历史上先后成为了北魏王朝的皇帝,但其实都不是剧中这样依靠阴谋或个人意愿来完成的。而在整个《锦绣未央》剧中,类似的历史擦边球也是不少。

吴建豪主演的拓跋余颇为抢镜

南安王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剧中的拓跋余

作为《锦绣未央》全剧中的反面男一号,南安王拓跋余从一出场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性格阴郁,手段也非常毒辣,为了能够最终继承北魏王朝的皇位,可谓煞费苦心。临近剧终的时候,这位攻于心计的王子终于摸到了皇帝的宝座。却也在主角李未央与拓跋浚的联手出击下,失败而亡。但其实在历史上,这位南安王能够短暂继位,靠的并不是自己的权谋。整个事件中,他仅仅是一个提线木偶。

公元452年,剧中并没有多少展现的宦官宗爱毒死了北魏太武帝。这位宦官年轻时因为犯罪而成为阉人,却也依靠自己的本身,一路升迁至中常侍。《锦绣未央》中的男主拓跋浚原型拓跋濬的父亲太子拓跋晃,即是受他陷害而死。由于担心后悔不已的北魏太武帝事后追究,一不做二不休的宗爱索性连老皇帝本人一起毒杀。

剧中看似低能的宗爱其实是历史上的皇帝杀手

老皇帝死后的北魏朝廷朝廷并没有马上公布这一死讯。大臣们分为两拨意见,一些支持当时还是孩子的皇长孙拓跋濬继位,一些则准备拥立东平王拓跋翰称帝。基本上,这都和拓跋余没有什么关系。宗爱由于得罪太子,又与东平王素来不和,便用计谋将主要几位商议此事的朝臣全部杀死,并牵连诛杀了东平王拓跋翰。为了在皇位上安插一个听命于自己的傀儡,他最后不得已而选择了南安王拓跋余。

历史上的拓跋余

莫名其妙成为北魏皇帝的拓跋余,只能受后者控制,授任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兼任中秘书,封为冯翊王。由于知道自己得位不正,这位新皇帝只能大开国库,用异常丰厚的赏赐来笼络人心。自己则一直热衷于狩猎与纵情声色犬马,将国力迅速耗尽。宗爱则以拥立之功自居,飞扬跋扈,引得众人不满的同时更让拓跋余自己也感到害怕。

最终,历史上的拓跋余计划除掉宗爱,却被后者发现。做惯了阴谋诡计的后者索性在拓跋余前往宗庙祭祀时,派人将这位短命皇帝杀害。拓跋余虽然空有几个月的皇帝福分,却远不是那位《锦绣未央》中的权谋高手,更不是整场北魏宫廷风波的罪魁祸首。

拓跋浚自己也从提线木偶做起

帅气的男主拓跋浚

至此,男主角拓跋浚终于能够登场了。历史上他的名字应该是拓跋濬,以无可争议的皇长孙身份,成为了北魏的第五位皇帝。即位之初,他也同样为了安抚人心而大赦天下。由于担心自己在提线木偶位置上,依然有人生安全威胁。拓跋濬在公元452年年末,诛杀了可怕的宗爱,并动用五刑,灭其三族。

不过没有了宦官威胁的新皇帝也仅仅在位置上做了三年皇帝,便在公元456年英年早逝。在他时间不长的执政期内,采取了怀柔策略。力主休养生息、安心种植,尽量减少高压手段。这与他那位四处征战的爷爷有着本质不同。尤其是在经历了南北朝长期乱世之后,这与的举措非常关键。他的和平主义路线,为他的儿子拓跋弘时期所继续继承。终于在孙子拓跋宏,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王时期,让王朝有了足够的力量和资本完成击败柔然和首都南迁与大规模汉化等重大战略布局。

拓跋浚的孙子便是著名的孝文王

拓跋浚心爱的李未央,在历史上的原型则是拓跋濬的冯皇后。论名头,这位真实的李未央比自己的老公有名的多。作为汉族出生的她,在丈夫驾崩后,继续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两代人。并且在孙子孝文王大搞汉化改革和迁都时,全力支持。可以说,正是这位汉族出生的皇后,为北魏王朝的鲜卑人最终汉化,立下汗马功劳。此后,北魏王朝的继承制度终于有了相对平稳的制度性安排,杜绝了《锦绣未央》时代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仅仅这一点,就足够将这位成功的女性大书特书一番啦。

李未央的原型就是冯太后

北魏对南朝宋的军事优势真有那么大?

 

剧中的战斗场景

在《锦绣未央》中为数不多的战争戏份中,主角拓跋浚带领的少量北魏军队,居然成功的击败了数量优势巨大的南朝宋军队。而南下争夺军功的拓跋余,也是杀的宋军大败,凯旋而归。虽然历史上两人都不曾有过大规模带兵记录,一个在四处交战的时候留守中央,一个在执政期间维持和平态势。但北魏在军事力量上,的确较南朝来的有优势。

南朝宋一直以西晋时代就开始成型的世兵为主要动员体制。作为军中士兵的主要来源,地位低下,缺乏求胜欲望和荣誉感的军户,被世世代代束缚在军中服役。相比之下,北魏在前期的主要军事力量都有鲜卑本族人担任。汉族人虽然也有军事力量为朝廷服务,但都局限于地方自我防卫的二线部队中。

而北魏军队中四处征战的鲜卑主力,无论是人马具装的重骑兵还是善于射箭和使用长矛盾牌的步兵,都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这人鲜卑人在与南方作战,尤其是防御性作战中,士气更高。

北魏军队

《锦绣未央》中的南朝北伐,原型即是历史上的元嘉北伐。当时的南朝宋在元嘉年间,先后于公元430年、450年和452年,三次进行大规模北伐战争。虽然宋在军队数量上占据优势,却因为士兵士气的相对低下,步兵对骑兵机动能力的不足,而进展不顺。

更为要命的是,为了限制地方军头做大,威胁自己。南朝的军队往往在上上下下拥有数套独立而缺乏联系的指挥系统。在这些负责而对立的指挥系统之上,还有南朝皇帝们亲自下诏的遥控式指挥。整一套系统,并不以战场上灵活机动的迎敌为目的,仅仅是做到提防将领和军队的管制措施。但结果便是庞大的军队互相都缺乏协同作战,并且以非常生硬死板的策略进行部署战斗。面对士气较高,机动力更好的北魏军队,结果可想而知。

《锦绣未央》虽然只是一部带有北魏背景的宫斗剧。但其实所采用的人物和事件本身,都有历史原型可查。当我们欣赏完了现代式的宫斗大剧,再向下挖掘真正的历史背景,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责编:高飏 PN035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