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中国足球走下坡路的历史原因

2016-10-12 10:22 凤凰历史 弗里曼

  

  10月11日,中国队球员张玉宁(中)在球队失球后表情沮丧

  国庆假期前后,中国足球队又一再给广大中国球迷添堵了。先是在国庆假期中主场败给小组最弱对手叙利亚,接着客场毫无悬念的又输给了乌兹别克斯坦,国足的战绩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国人的心。曾几何时的中国足球虽然不是世界强队但是在亚洲还是领先的存在,但是自2002年首次打入世界杯正赛之后,国足的水平和战绩就和东亚的邻居们渐行渐远。不但亚洲一流早已不是,亚洲二流也算不上了,甚至创造过主场惨败泰国青年队1:5的耻辱。

  

国足曾惨败泰国青年队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国足球每况愈下的处境?

  我们先把目光回转到90年代以前,此时中国依然是亚洲地区的强队。至少和日本相比是占据了上风的。

 

  但是,随着日本93年正式足球职业化,中国于94年正式推出职业联赛,双方的战绩却开始逆转,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国队对日本就变得败多胜少。2000年后,随着日本对成为世界杯正赛常客和轮流坐庄的亚洲霸主,中国足球队别说和日本队对抗,就是能在正式比赛中遇到日本正牌国家队都已经是一件难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悬殊的差别?按理双方职业化是前后脚的事情啊?

  

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场上的中国队

  统观数年来国家足球队的比赛,我们可以看到,打入2002年世界杯正赛的那支中国足球队,是国家队水平的巅峰,此后便一落千丈了。

  那最关键的一点那便是--后继乏力。准确地说就是青年人在横向对比上无法和日本相比。这不得不提到很重要的一点了那就是青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体制。

  中国足球的青训的模式大致有四种:一种是类似日本的职业俱乐部或者由俱乐部主办的少儿足球训练学校。第二种是省级、解放军、行业体协全运会代表队和市级别城运会代表队训练体制。第三种为业余俱乐部训练体制、第四种为各类足球学校青少年训练体制。

  

少儿足球训练

  虽然中国的训练机制看似多样化,但是训练系统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的--中国足球出现目前窘境的原因恰恰正是新旧体制的交替不完全导致的溃败--青训系统无法继续想成年队提供高水平的年轻队员,后继乏人之下,水平一代不如一代。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足球队水平巅峰的2002年打入世界杯正赛的那批队员,恰好是计划经济时代各地体校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代球员。过去以行政体制为根本的培养系统逐渐地转变成为类似发达国家的市场依托模式。以为国家争光为目的的举国系统在80年代后因为战略调整不得不放弃了足球。过去辉煌的后备人才提供基地--业余体校迅速地衰退了。过去赫赫有名的重点学校甚至都出现了招生不满的状况。但是作为新系统的俱乐部模式却又没能起到主渠道的作用,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不能单纯归罪于俱乐部对后备人才的不重视。实际上,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部分俱乐部队徽 来源网络

  中国足球虽然也有类似日本一样的县、市、省每年举行的优秀的苗子培训,但是培训机构的作用只是像农夫割麦子一样,"收割"这些成熟的"大麦"而已。对于去"播种"新的麦子缺乏兴趣。到最后发现,在没有饱满粒圆的优秀麦子可供选择时,只能每年在日渐干瘪的麦子中挑出相对干瘪不那么明显的来凑数。

  中超标志

  而反观日本,在实行职业化之后,日本马上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上实现了与职业化相配套的"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这是日本足协根据日本青少年的身体条件、日本的国情、日本本身的足球氛围和基础量身定做的。

  日本训练体系分为四级,即"地区训练中心"这个覆盖了日本所有的地区(相当于我国地级市);二级训练中心为47个"都府道县训练中心"(相当于我国中央直辖市或者省一级);三级训练中心是九州的"地域训练中心"(相当于我国华东,华北,华南);最后是四级中心即"国家训练中心"由日本足协直接组织和管理。

  

日本少儿足球训练

  通过这个中心,日本每年都要对17岁、14岁、12岁等各个年龄段的全日本的足球运动员进行一到两次的集体训练,以选拔各个年龄段的优秀苗子进入国家代表队。

  1996年后日本足球协会强调情报信息的准确一致性和知识共有化,以研究会的形式讨论和研究关于如何强化日本足球的问题。其涉及的面积非常广泛。以新的足球理念对照、分析、研究和评价日本足球最需要克服的困难。

  日本足协标志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是非常科学的。有目的性、有组织性、有计划性。训练中心制度能保证各地球员得到科学的系统的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优秀的青少年选手获得更高层次的培养的机会,直至选拔进入国家训练中心。同时期研究会模式让训练理念能够实时更新更加贴合日本足球的现状。

  曾有人讲中国足球的衰落归"市场化"。这其实并不准确,真正严重的是"市场化"背后的问题。我国的职业化其实不晚,和日本比也就是前后脚的事情。但是却存在着后备乏力,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这个问题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曾经在人口流动性远不如今天的前职业化时代,大工业化基地稳定的工业人口是足球人口最铁杆的保证。例如辽宁和上海,稍微熟悉中国足球史的就会清楚过去几十年这两地给中国足球输送了多少国脚。

  不过时至今日东北人口日趋老龄化,而上海本地工业人口又早就被外来人员取代。过去那个最坚实的基础早已不复存在了。

  而原本建立在稳定的工业人口之上的体校模式,为从前的中国足球提供了稳定的后继人才。由国家提供资金、场地和教育资源的体校让身体素质达到要求且愿意从事足球的孩子从起步起就不用为"没钱训练"发愁。

  本来,由于国家开办的体校体系,一些学习不好家境也不好但是身体素质不错的学生就会去读体校。这其实也算是给注定高考失败的学生一条出路。

  但"职业化"后,本应相应建立起的青训体系并未建成,"学踢球"成为一项昂贵的赌博。据调查足球学校的月收费没有低于1000人民币的了,但是愿意让孩子去踢球的家庭大部分月收入在2000人民币以下。这样,就堵死了很多穷人家孩子的足球梦。

  

某足球学校费用 来源网络

  并且,在中国家长的传统意识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依旧是绝对的主流思维。中国人在荷甲最年轻的球员--张玉宁的父亲张全成就说过,在同一期人里"张玉宁还不是这些小孩子里面最有天赋的。"他至今对一个出生于1995年,叫王晨的小孩耿耿于怀。他对于这个孩子的评价是"左脚,真正的天才。"然而,这位真正的天才,最后父母还是让他上初中,放弃走职业足球的道路。"我花了三年时间,前后谈了不下十次,希望他父母可以让他继续练下去,可惜啊,无能为力。"

  并且家境很好的学生家长也很少会让自己孩子选择踢球作为职业。除了传统观念外还有"独生子女政策"的关系,毕竟足球是公认的高剧烈对抗运动。事实上已知的大众运动中出现伤残率最高的运动正是足球。将心比心没有哪个家长忍心如此。结果就是想踢的踢不了,踢得了的不想踢。

  

足球是高强度对抗运动难免受伤

  随着国家资金的撤退,同时带来的还有教练员的问题,如上所述过去的球员主要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去当得球员,可想而知其文化素养很多是不过关的。偏偏退役的球员是现代球员的教练来源。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并造成了两大问题:其一,因为自身文化素质较差,不善于教育,不会因材施教,对于小球员的指导效果大打折扣,导致青年球员基本功不扎实。

  其二,在国家断绝了大笔资金注入后,这些教练员就不得不需要额外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并支撑更高的消费。于是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就出现了,而在年轻球员筛选这种教练员直接决定小球员未来职业前景的关口,更是形成了各种"潜规则",不塞好处不能升高年龄段队乃至一队甚至已经成为江湖规矩。以至于曾爆出有小球员因家贫无力负担"好处费"逼得球员母亲对教练行性贿赂的丑闻。

  在这种环境下,决定年轻球员能否继续走足球之路的,很大程度上就不再是个人的足球水平,而是一系列场外因素,金钱因素。不能实现"优胜劣汰",只能让青年球员的水平大打折扣。

  一代不如一代,不就是这种环境下自然而然的情况了吗?

  

中国足球何日出头

  这种环境下什么样的好球员才能踢出来?上文所述的小张玉宁家庭属于非常特别的存在。2002年世界杯,在目睹中国队在世界杯被打的一败涂地后,张玉宁对张全成表示:"我要去踢球"。正好其父亲也是铁杆的球迷,本人在前往上海之前是做外贸生意的,为了他儿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但是在上海却一度有着八套房产。富裕家庭的全力支持,加上本人又非常"想要",才成就了这位"荷甲最年轻的中国人"。他的境遇,可以称为万中无一了。

  然而就算是运气不错遇到了愿意踢球,家境也可以的的球员。要出人头地依旧非常辛苦中国选拔种子选手的方式可以说就是几千年前的老一套模板。也就是"伯乐相马"的模式,可以说能不能遇到"伯乐"就看你运气了。2002年,张全成带着儿子张玉宁去上海,是冲着康信德老先生去的。这位至今张全成仍然尊称为"康老师"的人,曾经在上海的平凉路小学,带出过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鞠李瑾、李中华、申思、虞伟亮、吉祥兄弟等,退休后在浦东新区仍然从事自己的青少年培训工作。可以说基础就已经铺好了。之后一路过去遇到了不少好教练,而且作为浙江人有做过康信德的帮助自然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

 

 张玉宁

  指望每个有天分的青少年能拥有小张玉宁这样的家庭、人脉和运气实际是痴人说梦,换句话说,小张玉宁走出来的基本是一条不可复制的道路,那么又如何能带来大量高水平的成才球员?

  回头看日本,日本足球青训方面早已使用了"淘汰制"。前文所述其分为三个阶段从低年龄到达高年龄的时候往往需要淘汰掉三分之二的成员。没有了中国的"人情"和"运气",一步步走来更多的是看各自的实力。日本本身是一个"全民中产"的国度,日本不少家长选择让子女留学去欧洲或者拉美从事足球的学习和训练。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孩子都是自费去的。同时也有不少日本教练员认为日本国内的环境其实不错,无需将子女送去国外培训,可以先在国内进行系统训练,等到假期再去国外的先进足球国家学习,等到高中以后再去国外长期学习(时间约一到两年)。

  可以说中国足球遇到的问题,在日本为其职业化足球设计的青训体系中都不存在。

  

或许只有改变整个足球"市场"才对得起众多的球迷

  所以中日足球拉开差距本质其实是双方的市场环境和人文传统以及整个体系的差距,中国足球若想反超需要的不仅仅是"足球"本身,而更是一个"市场"。现在中国男足糟糕的表现不过是表象,背后一连串人才选拔青训体制与职业化的脱节,与社会的脱节,与市场的脱节,与现实的脱节,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责编:马亚旭 PN097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