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毛泽东称哪位开国元帅为后方的萧何?


来源:人民网

毛泽东对他的杰出贡献赞赏有加,说“他忠于党、忠于人民,是守卫边区后方的‘萧何’”。

核心提示:毛泽东感慨:“就那么一些人,能够打出那样的结果、那样的局面,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条是,西北战场不仅有一位能在前方决胜千里之外的彭大将军,还有一位能在后方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贺老总。毛泽东对贺龙的杰出贡献赞赏有加,说“贺老总忠于党、忠于人民,是守卫边区后方的‘萧何’”。

 

贺龙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梅兴无,原题:贺龙倾力协助彭德怀战西北(本文是节选)

古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战争理论认为“打仗就是打后勤”。解放战争时期的陕北、晋绥地区,地瘠民贫,缺粮、缺钱、缺各种物资。在这种地方为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部队提供后勤支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小河会议后,贺龙同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等领导研究,按照中央要求部署后方工作,制定了统一两个边区的工作措施:一是统一两边区生产建设、金融贸易,建立独立自主的财政经济体系。二是加强支前工作的组织领导,有计划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后方机关精兵简政,将节约下来的物资送到前线去。三是要搞好土改,从根本上调动劳动人民生产、支前的积极性。

贺龙亲自兼任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将两区的银行、贸易公司合并,成立了统一的西北农民银行和西北贸易公司。在陕甘宁各地成立兵站,由地区专员和县长兼任站长,负责筹粮、筹款、运输、供应,保证野战军打到哪里,就可在哪里得到供应,做到要粮给粮,要钱给钱,要弹药给弹药,要兵员给兵员。

贺龙在河东刚刚安顿下来,毛泽东便来电要求迅速筹措粮食7000至1万石(300斤1石),以保障作战计划之完成。8月27日,中央军委又发来急电:野战军南下,已无粮携带,能否保证粮食供应,成为西北解放战争能否胜利的关键。当时,西北野战军和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机关等共8万余人,每月需粮1.6万多石。然而,陕甘宁、晋绥两区加在一起,人口才400余万,黄土高原土地贫瘠,胡宗南部队四处为祸,大片土地荒芜,河东灾荒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短时间上哪儿去筹那么多粮啊!

贺龙把视野投向邻近解放区。9月,他通过中央向晋冀鲁豫解放区求援,刘伯承、邓小平当即调拨10万石粮食解西北燃眉之急。可把这么多粮食运到陕北,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贺龙同林伯渠商量后,急调后勤部供给部长薛兰斌主持运粮。薛兰斌说:“老总,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啊! 这么多粮食要运到陕北太难了。”贺龙敲着手中的烟斗说:“困难再大也要克服。军队打仗,无粮自乱。你必须尽快把10万石粮食运过黄河,没任何价钱可讲!”薛兰斌提出要人、要牲口。贺龙答应让晋绥地方政府落实,还特地把延安大学在晋绥的1000余名师生员工调来交给薛兰斌,作为运输队的骨干。贺龙一直惦记着这件大事,专程到运粮队检查,看到沿途各地,男女老少齐上阵,车拉肩扛,运粮大军络绎不绝,感慨地说:“毛主席说得好,兵民是胜利之本啊!”

为了保证前线部队对粮食的长期需求,贺龙领导边区各级人民政府动员和组织了庞大筹粮运粮队伍,从晋中、晋西南以及其他解放区调运了大批粮食到陕北。1947年8月到次年5月,不到一年时间,晋绥支前勤务总量已超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总和。在榆林战斗中,仅临县3个乡就动员群众69万人次背粮。在晋南常年有数万人的千里运粮队伍,赶着运粮牛车连绵不断地奔波在通往陕北的路上。

部队除了吃的,还要穿的用的。1947年冬季来临前,急需为部队筹备越冬的被服和经费。贺龙和习仲勋、林伯渠等研究决定做贸易生意,将陕甘宁、晋绥的土特产运到边界地区,再让商人们转运到国民党统治区出售。贺龙调派绥蒙军区副政委张达志带两个骑兵团去完成这一特殊任务。他对张达志说:“你现在的头衔是陕甘宁晋绥游击司令,但你这个司令主要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做买卖。你的两个骑兵团,一个到关中,一个到晋南,把土特产卖掉,换成钱、金子、银元以及前线需要的棉花、布匹、鞋袜等物资,以供前方急需。”贺龙还专门给他们配了两部电台,每天联系,掌握动态。张达志不辱使命,做了3个月的买卖,换回了大量现金和物资,有力地支援了部队南下作战、把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区。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标签:毛泽东 开国元帅 后方 萧何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