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抗战时期中国经济学家:战火中推进经济学中国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艰苦卓绝、全民奋起的抗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学者不畏战火硝烟、不顾自身安危,或直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或坚持学术救国,揭露日寇经济文化侵略行径,为战时和战后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核心提示:在艰苦卓绝、全民奋起的抗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学者不畏战火硝烟、不顾自身安危,或直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或坚持学术救国,揭露日寇经济文化侵略行径,为战时和战后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马寅初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周建波,原题为:《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学家:战火中推进经济学中国化》

在艰苦卓绝、全民奋起的抗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学者不畏战火硝烟、不顾自身安危,或直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或坚持学术救国,揭露日寇经济文化侵略行径,为战时和战后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版刊发文章,追忆几位经济学家的抗战岁月,缅怀他们为抗战胜利作出的突出贡献。

——编者

 马寅初

  强烈的民本意识和民族精神

周建波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188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06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任职。曾出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长,1948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马寅初曾强烈抨击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掠夺和破坏,要求实行民主,反对独裁,并因此遭到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战之前,马寅初针对可能到来的战争情况,对中国的财经政策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提出建议;抗战期间,马寅初的经济思想主要围绕财政、金融两个核心命题展开,并就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财政思想。早在抗战之初,马寅初就密切关注中国财政贸易发展情况。1939年6月,马寅初发表《中国之国际贸易》一文,总结了中国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提出农业国转向工业国是实现独立自主的关键,资本不足和人才缺乏是过去国际贸易为人所操纵的原因,强调培养人才和健全组织的重要性;指出中国抗战有着良好前景,但需要政治经济的支持,而经济发展亟待提高教育水平和行业工会的组织水平。

随着抗战的发展,无良官僚资本家大发国难财,马寅初对此进行了猛烈抨击。在《提议对发国难财开办临时财产税以充战后之复兴经费》一文中,他指出,战后移民垦殖、恢复失地、国防开支以及文化经济各项建设都需要巨额资金,建议战后开征临时财产税,征税对象主要是因战争而暴富的官僚集团和位于敌伪占区的工厂,而对于迁往后方的民族工业则加以保护。此后,马寅初又多次撰文,从资金的跨地区流动、侨胞投资与外资利用的困难等角度为开征临时财产税的必要性作进一步论证。

金融思想。抗战期间,针对中国资本匮乏的境况,马寅初特别关注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问题。“可知中国战后,无论对内对外,不言建设则已,如言建设,必以通货为第一着。”他1944年2月写的《通货新论》对此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责任编辑:刘涛]

标签:抗战 经济学家 中国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